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表现及求真路径
苏 歆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9
摘 要:媒介技术的变革及传播主体的泛化,催动新闻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失实主要表现为虚假新闻、片面新闻、模糊新闻及煽情新闻等四种主要形态,而新闻本源的复杂性、泛化传播主体的媒介素养参差不一、新闻生态的竞争加剧以及传播平台难以“把关”等是新闻事实的主要原因。本文基于后真相时代新闻求真的困境,研究如何建构新求真路径,提出在宏观层面上国家要健全法治管理格局,在中观层面上传播平台和用户要共建“把关”机制,在微观层面上新闻生产主体要提高责任意识和媒介素养,各方协调治理,推动后真相时代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后真相时代 新闻失实 新闻求真
媒介技术的变革以及传播主体的泛化,催动新闻传播进入后真相时代。后真相反映的是当下民主政治的一种图景,牛津词典把“后真相”定义为“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 [1] 泛化的传播主体因媒介素养的差异以及生产新闻动机的不同,使失实新闻频频出现,这不但损害当事人利益,挤占理性对话空间,更使新闻专业主义受到质疑,动摇、割裂新闻业甚至社会信任体系,消解社会凝聚力。因此,有必要在后真相时代分析新闻失实的表现及原因,探寻新闻求真的路径,以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表现
按照陆定一的说法,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事实是指实际发生和实际存在的事物状态或状况,而新闻事实是事实的一种,是选择主体对客观事实选择建构的结果,表现出现象与本质、内在与外在的统一。后真相时代来临之前的一段时间,新闻专业主义的客观性成为衡量新闻真实的重要标准,专业记者或媒介成为事实的判断方和提供方,并利用自身的传播权力传播着所谓的“事实”。互联网的崛起以及技术赋权,使每个人都可以生产、传播、评论信息,而不同的新闻生产动机则进一步凸显了人们对新闻“失实”的认知,于是,新闻失实屡见不鲜,一时间社会进入了“后真相”时代。纵观后真相时代的新闻失实,主要有以下四种形态类型:
(一)虚假新闻
虚假新闻,是指新闻报道的内容是不存在的或者夸大其词的新闻。“后真相时代”中受众“情绪大于事实”的特点给了虚假新闻生存的空间,如“南非十胞胎”“寒门状元之死”“上海姑娘逃离江西”等虚假信息都曾被当作“新闻”传播,引起网友广泛关注,但几经反转的新闻事实与公众最初了解的完全背离。虚假新闻不仅会严重损害媒体的公信力,还会危及社会稳定甚或国家安全。
(二)片面新闻
片面新闻是没有反映出事实的本质真实和整体真实,在选择、描述、反映新闻事实上存在着片面性,进而导致失实的新闻。 [2] 片面新闻反映了生产主体选择、描述事实上存在片面性,比如2022年年初的“寻亲少年自杀”事件中,《新京报》虽然报道的新闻事实不假,在其对刘学州及其父母的报道中,大量展现了单方面信源信息,塑造了一位故意引导舆论网暴亲生父母,并以各种手段威胁亲生父母购买房屋、转账钱财进行赔偿的人物角色,妨碍公众真正地了解全面的、整体的事实情况,导致了众多网友对刘学州进行人身攻击,酿成惨剧。片面新闻虽然表现出事实的建构性,但其偏向性报道的危害并不逊色于虚假新闻。
(三)模糊新闻
模糊新闻指的是新闻要素或事实模糊不清的新闻类型。比如2021年2月,一则仅几秒钟的“疑似八百多加不满一箱油”的视频被剪辑成各种风格版本传播,许多媒体都用不置可否的语气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例如“这家加油站到底有没有在油表上做手脚,目前还不知道,我们只能姑且相信工作人员的说法”,引导许多网友质疑加油站和相关部门。但后续经查证,当时发现油表出问题后加油站并没有收车主钱,车主随后自行离去。模糊新闻虽然表现出新闻事实的模糊,但极具引导性,以致人们在后真相时代难以把握事实的真假。
(四)煽情新闻
煽情新闻指新闻报道中运用煽情手法以吸引受众的新闻类型。煽情新闻往往以煽情化、故事化、标签化的形式进行报道,通过迎合社会焦虑、刻板印象而对受众进行情绪化引导和情感动员,它往往放大煽情内容而忽略或者遮蔽其他事实而引发受众的注意力和情感化。比如《南方周末》的《刺死辱母者》则遮蔽于欢母子欠钱不还的事实而强调催债人用极端手段侮辱于欢母亲,以致于欢将催债人刺死,引发人们对该事件的广泛关注;《奥数天才坠落之后》讲述了“奥数天才”被保送北大后沉迷游戏自毁前程的经历,虽然所依据的新闻事实是真实的,但作者以暗示立场、掺杂主观情感的方式对主人公付云皓的人生进行了解读,呈现了一个极具情绪感染力的故事化新闻,迎合了社会焦虑和人们的关注。事实上,煽情新闻具有炒作的嫌疑,在媒介竞争和融合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但其对其他事实的遮蔽,也会导致新闻失真,影响人们对事实的全面把握。
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特征是情感传播大于事实传播,客观事实和理性思辨的重要性被消解。四种失实形态类型之间并非界限分明,新闻中出现不止一种失实表现的情况时有发生。海量的失实新闻占据受众有限的注意力,挤压优质新闻传播空间,呈现出狂欢化、情绪化的后真相景观。
二、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内在动因
在后真相时代,立场和情绪渐渐取代了新闻真相和真实的关注,为了重新赢得受众,“真实”常常被新闻牺牲。综合分析以上新闻失实类型就会发现,新闻本源的复杂性、新闻生产主体媒介素养的差异性、传播平台“把关”的难度大、新闻市场竞争激烈等,是新闻失实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新闻本源的复杂性
新闻的本源是事实,事实是认识事物的依据。“事实的本质是一种共识,它根植于正确性,建立在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之间。” [3] 有时,事实是复杂的,现象与本质,内在与外在,局部与整体,孤立与联系,静态与动态……要想认识事实,就需要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全面、联系、发展地把握事实。而新闻本源的事实,是生产者对事实选择建构的结果,这既有新闻生产者自身对事实的认知问题,也有各种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比如客观事实自身的复杂性,新闻源主体、控制主体、影响主体、接受主体等对新闻报道的可能影响等,这使新闻报道所呈现的真相必然是有限的真相,不可能实现绝对真实,而情绪抒发和价值判断的低准入门槛使得众声喧哗下的新闻真相愈加扑朔。 [4]
(二)新闻生产主体媒介素养的差异性
技术赋权消解了原先的新闻职业壁垒和行业规则,传统媒体一元话语框架被打破,多元复杂的主体参与到新闻生产中,而不同的新闻生产主体的媒介素养、认知能力、利益诉求、个人立场等存在较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新闻生产表现出多样的姿态。事实上,水平参差不一的新闻生产主体或因媒介素养不够,或因利益诉求,或因认知偏向,或因写作视角及叙写逻辑等问题而生产出失实新闻。“十万只浙江鸭子出征巴基斯坦灭蝗”“孝感车主参与抗疫后去世”“中国疾控中心主任高福被查”等虚假新闻与新闻生产主体的生产水平密不可分。
(三)传播平台“把关”的难度大
“把关人”理论是卢因提出的,他认为群体传播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传播的管道。新媒体时代,主体泛化使大众能广泛地参与信息的传播和消费,也使“把关”权向受众倾斜,传统的“把关”环节失守,“把关人”的作用逐渐缺失。数字化生存赋予了每个人发声的权力,“把关”的端口由传统的一个媒体一个端口增加至无数个端口,信息的海量性和工作人员的有限性使传播平台难以对泛化主体生产的新闻逐条进行筛查,不仅如此,“把关人”实际上也较难对公民新闻进行一一核实,只能演化为事后核查,这也使得传播平台难以从新闻源头上“把关”,从而遏制失实新闻的传播。事实上,在流量追逐的社交媒体时代,传播平台为了经济利益也缺乏“把关”虚假新闻的动力,这使失实新闻更易滋生,新闻求真随之遭受更严峻的挑战。
(四)新闻市场竞争激烈
当下媒介类型繁多、“注意力”变现途径增多、变现能力增强使得以争夺受众为核心的媒介竞争加剧,突出表现为对新闻流量或者注意力的争夺。在资本介入下,利益最大化、趋利避害的生产逻辑对真相的传播产生干扰,媒介的生存需求往往与社会责任产生冲突。当媒体被“注意力经济”和激烈竞争裹挟时,评估新闻变现能力最直接的依据就是流量。为了争夺流量,许多媒体不辨真假,将人的情感作为商业资源,将新闻视为商品,为了获得资本支持歪曲事实,给新闻贴上“情绪化标签”刺激受众情绪,导致捕风捉影、煽动情绪、刻意炒作、杜撰新闻等现象屡见不鲜,真相沦为追逐“注意力”的牺牲品。加上不断发展的传媒技术使得新闻生产周期缩短,不断挤压新闻生产和“把关”的空间,一线采访资源的稀缺导致众多媒体转为求快求异以争夺“注意力”,未经核查的信息和未经深思的行文极易影响新闻的真实客观性,2021年CGTN对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报道竟也因抢发新闻造成失实,严重破坏新闻公信力。
三、后真相时代新闻事实的求真路径
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是对新闻专业主义理念的一种破坏,全时化、情绪化与碎片化的传播环境让“表面真实”与“本质真实”的矛盾集中爆发,新闻迭代快于事实核查,这导致失实新闻频频出现,让人无所适从。为此,有必要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探寻新闻求真的路径,确保新闻业健康发展。
(一)在宏观层面,要健全法治管理格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近年来,我国针对网络新闻失实乱象出台或者补充完善了一系列法律和文件,使新闻生产和传播主体在法律框架下行动,推动了网络空间的法治管理,但新形势新情况层出不穷,法律制度也要随势而变。后真相时代,需要继续健全法律制度,规避激烈传媒竞争导致的一系列新闻伦理失范现象,惩治制造、传播失实新闻等行为,通过明确法律边界,形成适应新时期我国国情的新闻传播法律体系。不仅如此,国家还要依法加大规制与惩罚的力度,健全有效可行的追查、问责、监管、惩罚机制:一要根据管理现状合理配置执法力量,加大执法力度,提高行政检查频次;二是可以运用新技术手段,提高执法工作水平;三可以在政府引导下加强执法工作统筹协调,整合执法力量,提高执法有效性,相关部门建立合作,打破各监管部门间的壁垒,做到联合执法,促进信息内容审核发布等常态化协同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以实现更有效的新闻失实监管。
(二)在中观层面,传播平台和用户要共建“把关”机制
传播平台要承担社会责任,运用新技术健全“把关”机制。首先,传播平台可以依托先进技术加强对本平台内容的“把关”力度,健全失实新闻“把关”机制。通过平台对文本数据挖掘、抓爬、聚类进行实时信息甄别,将用户在技术框架下留下的数据进行机器学习研判,辅以情感计算等模型核实新闻的真实性,改传统的内容甄别为情绪甄别,个体筛查为圈层筛查,监测和关注平台话题的情绪走向,提高对失实新闻传播的预警能力、疏通澄清通道,减少新闻失实。比如Userfeeds与Press Coin两家机构将区块链技术用于打击和消除假新闻,前者采用独特的排名系统及配套算法,显著降低了假新闻的曝光度;后者将新闻内容的质量与收入挂钩,颠覆了媒体的传统商业模式。 [5] 我国也可以学习参考 Userfeeds与Press Coin提供的解决方案,利用区块链技术研发适合我国国情的事实核查协助手段,捍卫新闻真实性。其次,传播平台方也应建立完善的新闻求证、媒体辟谣机制,缩小失实新闻的传播面。另外,平台还应通过对平台用户的信用水平进行评级、对消息源头进行标记、对已证实为失实新闻的转发、传播链条进行标识等方式疏通信源追查通道,建立清晰有效、可操作的辅助信息甄别系统,营造良好的运营生存环境。
众声喧嚣的传播环境中,拥有越来越多传媒权力的受众也应承担维持媒介生态秩序的责任。为此,受众需要树立自我审核的意识,将媒介伦理规范视为社会道德规范的一部分,提高媒介素养,承担起后真相时代“把关人”的责任。一方面需要政府和主流媒体加强对新闻基本理论、规范的宣传推广,将媒介素养教育向通识教育领域延伸,培养受众批判、反思、鉴赏新闻的思维,鼓励受众识别、检举失实新闻。另一方面也需要受众积极适应传播身份的转变,提高检举动力,共同维护新闻秩序。
(三)在微观层面,生产主体要强化责任意识
在传递真相的过程中,最具有主导性身份的还是新闻生产主体,所以解决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的问题关键还在新闻生产主体。在风险与机遇并存的新时期,更需要新闻生产主体做好社会的“ 瞭 望者”身份,传递真相,承担社会责任,推动社会进步。无论传媒环境如何变化,新闻生产主体对新闻真实客观原则的坚持都是合法新闻业的基石。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社会责任理论强调,新闻业的公共性要求大众传播媒介对社会和公众应该承担一定责任和义务。
作为新闻业最活跃的因素,新闻生产主体应在承担社会责任的基础上提高自身媒介素养,即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 [6] 新闻生产主体首先需要对自身素质有清晰的把握,对照新闻专业的道德标准、专业要求规范新闻生产行为,强化业务素养,加强对新闻真实的鉴别和求证能力,提高新闻质量。其次,新闻生产主体需要强化责任意识,要在坚持深度思考的前提下探索自身角色的转变,报道真实、客观、公正的新闻,坚持新闻专业主义,引导正确社会舆论,推动社会进步。此外,新闻生产主体应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通过承担社会责任的方式凝聚公信力以汇聚社会资本,并最终向经济资本转化,维护市场与社会责任和谐统一的关系,构建更健康的新闻业。
四、结语
当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变得比客观事实更能影响民意时,公众并非不明白“后真相”不等于“真相”,而是更愿意相信他们在情感上偏好的“事实”。在后真相时代新闻失实频发、反转新闻泛滥影响下,传播环境中一面存在着对新闻业理想化的期待,一面也弥漫着对新闻职业否定、厌恶的情绪,所以在当下坚持新闻求真也是为新闻职业的合法性进行辩护。
后真相时代为维护媒介秩序和保证新闻真实带来了诸多挑战,也不失为新闻业进行自我纠正和能力提高的契机。社会需要新闻业,尤其在当下全球化的风险社会在后疫情时代中愈演愈烈时,我们更需要通过新闻求真履行新闻业的社会责任,引导沸腾的舆论。因此,后真相时代的新闻求真必须变被动为主动,变各自为战为社会协调治理,通过新闻业内部、外部的多方合力重塑求真路径,以达到尽可能的新闻真实,回应后真相时代背景下的新闻生产生态和真相秩序的重构,破解新闻真实困境。
注 释:
[1]李良荣,袁鸣徽.中国新闻传媒业的新生态、新业态[J].新闻大学,2017(03):1-7+146.
[2]傅剑锋.新闻片面与片面新闻之批判[J].新闻实践,2009(6):12-15.
[3]Martin Heidegger. On the Essence of Truth:On Plato’s Cave Allegory and Theaetetus,London:Bloomsbury Press,1943:112.(马丁·海德格尔,论真理的本质:柏拉图的洞喻和《泰阿泰德》讲疏伦敦:布卢姆斯伯里出版社,1943:112.)
[4]赵金.为何重提新闻的真实性[J].青年记者,2016(21):2.
[5]吴果中,李泰儒.用区块链技术打击虚假新闻 —— Userfeeds与PressCoin模式介绍[J].新闻战线,2018(13):88-90.
[6]张玲.媒介素养教育 —— 一个亟待研究与发展的领域[J].现代传播,2004(4):101-102.
作者简介:
苏 歆 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2019级学生。
(《东南传播》2022年第5期,总第213期)
【责任编辑:刘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