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
对地方台的借鉴
杜少雄
晋江广播电视台 福建 晋江 362200
摘 要:近几年,央视推出的几档文化类电视节目都受到观众的关注、喜爱以及热捧。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本文通过分析央视《记住乡愁》、《远方的家》、《国家宝藏》、《经典咏流传》等栏目的节目模式,浅析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对地方台在创作上,有什么启示与借鉴。
关键词:文化类电视节目 老闽南 地方台 央视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电视台作为党的喉舌,必须有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与担当。近几年,随着央视《国家宝藏》、《朗读者》、《远方的家》、《经典咏流传》以及《记住乡愁》等节目的走红,全国重新兴起一股“文化热”。文化类电视节目再次受到观众的追捧。那么地方台应如何借鉴央视,制作出让观众喜欢的文化类节目?
一、内容为王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容丰富。纵观央视近年来走红的电视节目,无一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为基石。《记住乡愁》关注中华传统美德在村落里的千百年传承;《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借助传统诗词歌赋;《国家宝藏》瞄准人们对历史文物的好奇……不论是诗词歌赋,还是历史文物,这些传统文化都是实实在在存在于人们身边,是大家看过、听过或者亲身经历过的事物。这些节目一经推出,自然会引起观众的共鸣,取得很高的收视效果。
闽南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因为融合了中原文化、闽越文化以及海洋文化等,所以内容丰富、形式多彩,值得报道以及挖掘的题材很多。无论是省级台还是央视,每年都有相关报道。以闽南文化为内容的节目,在收视上有着亲近性的天然优势。以晋江电视台《老闽南》的姓氏文化系列为例:每期节目讲述一个姓氏,通过几座宗祠的走访,观众可以系统、全面地了解这个姓氏的来源、在晋江的繁衍情况以及历史名人故事等。“原来我的祖先是从这里来的,我们姓氏分布情况是这样子,我们家族上还有这些让人感到骄傲的人物存在。”观众在观看节目会不断地投入自己的情感。
因此,要摆脱受众范围比较小、明显的地域性等弊端,地方台在做文化类电视节目时,就应该立足本土,深耕当地传统文化。
二、形式合适
那么,是不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内容的电视节目就一定会受到关注的热捧呢?答案是否定的。早在2001年,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百家讲坛》就掀起过一阵的“文化热”,但经过几年的时间,这股“文化热”慢慢退去。究其原因,一是观众的新鲜感消退:原本只能在高校遇见的教授、学者,现在竟然活生生的出现在我眼前,我们的距离竟然可以这样近。但是时间久了,人们就习以为常,热情自然大减;二是单一的传播形式:简单地把教室搬到演播厅,说教式传播,没有互动。观众没有参与感,只是听教、听故事的“学生”。三是放弃电视在画面上的优势。观众可以不看电视画面,听听声音就可以;四是观众审美提高、可选择的电视节目越来越多,尤其是以娱乐至上的明星真人秀节目大量出现的时候,《百家讲坛》这种相对沉闷的节目,自然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反观近期央视推出的几档文化类节目,之所以会走红。除了依旧是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之外,还在形式上做了很大的创新与改变。《中国诗词大会》以诗会友,在全国范围内,不限职业,不限年龄,征集节目参赛选手。这样让节目有了广泛性、参与性、互动性。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也会主动参与进来,把自己当成一个比赛的选手:“这道题我会不会?是不是比选手更快知道答案呢?”;《国家宝藏》则通过明星代替观众走进博物馆,对文物的历史文化资料进行深度解读,并通过生动、有趣的剧场演出,解密文物的“前世”。让原本可能沉闷的节目“活”了起来,同时,拥有娱乐的外衣。所以文化类电视节目有了文化这个先天优势的基因,再辅以观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形式,必然会受到观众的关注。
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走红,是不是意味着地方台同款节目也可以走红的?答案同样是否定的。像《国家宝藏》、《朗读者》、《经典咏流传》这类节目是地方台不可轻易尝试的。无论是舞台、灯光、音效等现代化舞美手段,还是节目创作、运营,对于地方台都是一个很大的挑战,是比较难于实现的。
那么央视可以借鉴的节目形式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像《远方的家》、《记住乡愁》这类,以主持人或者出镜记者现场体验式的外景类文化节目是地方台可以借鉴的。
首先,从人员、设备配备来看,地方台是比较容易达到的。拍摄一期《记住乡愁》的标配是:一个编导、两个主摄像、一个助理摄像,一个主持人等。这对于地方台来说不算太难。比如福建电视台的《风物福建》、晋江电视台的《老闽南》,在每期制作人员配备上,都可以达到一个编导、两个摄像、一个主持人的要求。
其次,在这类节目制作上,地方台有天然的时间以及地域优势。比如《老闽南》在制作《福船的记忆》这期节目时,节目组前前后后耗时半年。比较全面、系统地记录福船的制作过程,这个是央视难以做到的。而且在拍摄过程中,节目组跟福船主要制作人员有了比较深的接触,可以在平时不经意的交谈中,发现、挖掘他们身后有趣的、有价值、又不为人知的故事。因此,地方台从实际出发,选择合适的节目形式是至关重要的。
三、制作精良
当一期节目主题确定之后,接下来就是进入拍摄,这时候一个流畅、高效的节目制作团队就显得相当重要。笔者有幸跟班《记住乡愁》在晋江五店市录制一期节目,认为有几点可以作为地方台录制文化类电视节目借鉴的。
(一)以编导为核心
编导作为一期节目的灵魂,从前期策划、节目录制,到后期节目制作,都需要全程参与。前期与采访对象确定好拍摄时间与内容,拍摄过程中合理安排摄像拍摄任务,后期参与节目的粗剪。不论对于新闻节目或者文化类电视节目,编导参与后期节目制作对于节目的制作效率、质量都是相当重要的。当编导有了镜头意识之后,那么他在前期策划、写稿的时候,就会跟着画面走,不会天马行空,想到什么写什么,也不会出现后期没有相关画面进行编辑的尴尬。在拍摄时,因为编导对后期编辑有了统筹,所以可以在现场指导摄像拍摄相关画面,并且与摄像沟通自己想要达到的画面效果。不至于拍摄过程中,想要的画面没拍到,无用的画面拍摄过多。
(二)慢工出细活
电视节目不同于电台、报纸的优势,在于它的可视性。精美的画面,会让一期节目大大加分。《记住乡愁》在录制一期节目,有十多天的时间,所以每天的拍摄任务适中,这让摄像有时间去选择最佳的拍摄角度与构图。摄像可以跑不同地点,用不同角度来选取最佳的画面。
(三)提升出镜记者或者主持人的专业素养
出镜记者或者主持人是一档节目在观众面前最直接的体现,他们的表现反映了这个节目的质量、水平。因此,出镜记者或者主持人不应该满足于节目的串联,更不应该只是问题播报机,简单、生硬地把编导的问题表达出来。而应该对所要表达的文化有一个大致的认识,融合贯通。以亲切、自然、富有感染力的方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尤其是像《老闽南》这类方言类节目,主持人应该事先把稿件“吃透”,对于一些词语在特定的语境、场景中,是应该“文读”还是“白读”要有判断。对于一些词语、句子也要事先转化为方言思维。比如“身先士卒”这个词语,在对话,或者解说中,不论是“文读”、“白读”,总是觉得不够地道,观众如果不看字幕,就有种云里雾里的感觉。这时候如果能换成“总是冲在前面,给其他人做表率、榜样”这样的表述,就显得很接地气了。
四、渠道创新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越来越多,这使得媒体格局发生深刻调整。作为传统媒体的地方台,如果还固守原有播出渠道,很容易被受众所放弃。因此电视节目应该开通微信、微博、客户端等社交工具,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与视频网站建立合作,拓宽播出渠道,扩大节目的传播范围。
以《记住乡愁》第五季节目在微信公众号的运行为例:首先,每周节目开播前,《记住乡愁》微信公众号有一条“下周节目中,你最期待哪条老街”的互动推文,这条推文既预告了下期节目的播出时间,又与受众产生互动。同时,作为老街所在地的一些官方微信也会顺势推出相应的推文,让更多的人知道节目播出的信息。从而在节目播出前积攒大量的观众。其次,在节目播出的当天,公众号有一条节目内容的介绍推文。这样做既提醒观众收看节目,又一次积攒观众数量。
地方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也可以像《记住乡愁》一样,利用新媒体提高自身的收视率。同时,可以利用新媒体资源,与观众互动。向观众征集他们所关心的文化内容,从而也为节目选题来源打开一条新的渠道。
总之,深耕当地传统文化;采用体验式、互动式的节目形式;拥有一支水平精良的制作团队,加上新媒体资源的运用,地方台在文化类电视节目上,是可以做出让观众接受的好节目。
参考文献:
1.韩丹丹.央视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模式研究[D].塔里木大学,2018.
2.单幸.文化类综艺节目热播的冷思考[J].青年记者,2017(6).
3.尚文,马梅.央视纪录片《记住乡愁》的文化表达[J]新闻世界,2015(9).
4.尹申.浅谈电视编导职业素质要求及新形势下对其业务能力的期望[J].企业文化,2015(23).
【责任编辑:刘君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