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lin

浅析对外传播中民生叙事题材
的艺术表达

——以上海外语频道播出的中外节目为例


李 琳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上海外语频道 上海 200000



摘 要: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是近年来的焦点和热点。上海外语频道(International Channel of Shanghai)以全媒体的方式对外播出,主要受众为在上海的外籍人士、英语使用者以及具有国际化背景的中外人士。作为全国唯一个英语综合频道,内容上既有新闻,也有引进的和自制的各类纪实、影视、综艺、生活专题等节目。频道自开播以来,始终致力于推进上海的国际化进程,同时也让本地受众了解国外的信息和文化,助力中国、上海的国际形象的塑造和对外传播。本文就近几年来增长较快的民生类叙事内容为主要分析对象,一方面是他山之石,精选分析了部分引进的以普通民生为主要内容和范畴的海外节目在对外传播上有哪些艺术表达和传播的手法和特点值得借鉴;另一方面,也对频道自制的民生叙事类对外节目在艺术表达上的共性进行整理和思考,希望以此助力“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民生叙事 艺术表达 对外传播


传播一词主要指人类传递或交流信息、观点、感情或与此有关的交往活动。[1]传播学所研究的内容,归根结底都与我们的人和社会有关。传播学者Walter R. Fisher(1987)曾提出“人类传播即叙事”(human communication as narration),人们除具“理性”外亦是“叙事动物”(homo narrans)。因此,“叙事”,讲故事,一直以来都是信息传播和情感表达的最为普遍也是最为受众所接受的一种方式。而“民生”,作为日常的生计生活,包含民众的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方面,成为传播叙事的最普遍内容和素材。为此,作为“民生新闻”体裁和民心“叙事”风格的结合,“民生叙事”题材越来越多。因此,如何进行“民生叙事”的有效和具有艺术性地表达成为当下中外传播的趋势和热点之一。

上海外语频道(ICS)是继中国国际电视台英语新闻频道(CGTN)之后,中国大陆唯一的一个英语综合频道,作为上海的一张国际化名片,上海外语频道成立于2008年。成立以来,频道始终肩负着对外宣传、国际传播的使命,致力于服务好在上海的外籍人士,引进国外的资讯信息以及最新节目;同时积极推进上海的国际化进程,塑造和传播好上海以及中国的对外形象。

在城市层级的英语媒体中,上海外语频道的收视率和受众满意度都位于前列,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因此,笔者选取该频道为主要研究对象,并对近几年来在该频道播出的,无论是引进的还是自主策划和制作的中外节目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得出“民生叙事艺术表达”在对外传播上的增强趋势及诸多共性共理,并希望对如何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让中外受众都更“听得进”、“听得懂”、“听得动情”给出具有一定建设性的归纳和总结。

一、民生叙事在专题节目中的艺术表达:在简洁平和的故事中挖掘细节的生动和有趣

在对外传播的民生叙事中,专题类叙事是一种最为普遍的表现形式。以真实、类纪录、轻纪录的方式,纪录百姓生活,传递民心。以往,领导人和明星往往是传播的焦点,但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小人物开始走进传播的视角、受众的眼中,与你我息息相关的老百姓成为叙事的主角。由于对外传播的受众在文化程度、认知习惯等上都会产生选择偏好,因此具有普遍意义的素人、小人物小角色,越来越引起受众共鸣,因为这些平凡故事的简洁平和,拉近了传播者和传播对象的距离,但同时,这也对平凡故事的专题类叙事提出了如何生动表达、艺术传播的要求。

这里,笔者以上海外语频道的《中日新视界》为例,这是一档老牌知名的日语节目,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节目里既有自制的内容,也有来自长期合作的日本主流媒体,比如NHK大阪,NHK福冈、长崎电视台和北海道电视台等提供的内容。尤其是近两年,频道和日本媒体的合作,节目的互换播出越来越频繁。从双方的对外供片选题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民生叙事题材,普通人的小故事成为节目的主要取材,而这些民生类叙事内容因为进行了细节个性的挖掘和生动有趣的艺术表达而受到了普遍的欢迎。

比如:有讲述一位90后年轻女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反映出日本女性就业的数量增加及其优势分析;有讲述村民齐心协力,修复地震中毁坏的铁道的故事,折射出九州地区的铁道复兴;有讲述声控相扑、锅盖乒乓球、骑马射箭大赛等趣味运动,反映日本市民热衷体育的精神面貌;有讲述一对夫妇在日本街头做起最古老的真人面对面的叫卖广告的;有100岁老人学画明信片的;有退休老人再就业,做幼儿园班车司机、做机场领路员的故事;还有讲述长崎市民自发组织夜跑步团同时维护社区治安等等。所有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叙事手法简洁平和,但细节生动有趣,真情流露。从一桩桩一件件的民生小事,反映出日本社会的方方面面。

再描述和分析一下在2019年6月的上海长崎电视周的展播中,长崎电视台选送上海外语频道播出的节目,也全部选择了普通人的有趣和特别的故事呈现。比如短片《冲吧,平户!鸵鸟村》,讲述为了振兴长崎的港口小镇平户,当地的渔民元山尊光(64岁)从十年前起开始养殖鸵鸟,成立了当地最大规模的鸵鸟村。该片特别走近选取了稀有的养鸵鸟的元山一家,拍摄少见的有趣的鸵鸟养殖画面,激发观众的好奇心,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支持他们养鸵鸟近十年的理想和信念是什么。又如另一个短片《驾驾马妈妈》,讲述了从20年前起,主妇末吉女士在长崎市内各地开展骑马体验活动的新奇故事。末吉女士有骑着马去逛超市,有让幼儿园的孩子们亲近马匹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但是这位主妇的行为和举动确是非常不普通的。原来20年前,她的小女儿刚刚出生,却被诊断为唐氏综合症。为了让女儿能有更多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她与女儿一起开始挑战骑马,小女儿的人生也因此有了新的希望。又如《打铁匠的坚守》,叙述了在长崎县岛原市一家已传承9代的打铁铺吉光的故事。他们虽然是普通的打铁匠,但是打造的工具远近闻名,有削铁如泥的菜刀、锄头等等……而且如今的当家人已是第九代传人,现在已55岁的吉田将仁。故事继续挖掘,传承9代了,现在却面临后继无人,受到机械化生产发展的冲击局面,但铁匠一家仍在执着坚守。这些普通人的小视角小故事,叙事朴实,却生动自然地传递了长崎当地温馨而积极向上的民生状态,成为了当地对外传播的好作品。

同样地,近两年来,我们选择提供给日本主流媒体播出的节目也是聚焦在了身边人和身边事上,同时在个性特色、人物和事件的新鲜度上深度挖掘、生动展现,艺术地表达。比如有讲述普通的社区广场舞大妈,经过了从编舞甚至到服装道具的各种设计制作和精心准备,最后跳进了全国的广场舞决赛的故事。有讲述一个剧团专门上门为一个老人送演出送服务;有讲述各种老年学习班、老年大学的报名火爆等等。这些新闻在日本主流媒体播出,每次都受到当期主持人在节目中的啧啧称赞和羡慕评点。还有是聚焦最美90后环卫工,利用所学的知识优化清扫线路,提高效率的故事;还有拍摄90后街道居委会主任,如何教社区老人使用智能手机,学习新媒体工具等等。这些我们身边的无论老年人还是年轻人的普通小故事,采取的是常规的专题叙事,然而因为其中都非常用心地注入了各种个性化的挖掘,趣味性的艺术表达,从而生动反映出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反映了上海的城市发展和变化。

二、民生叙事在综艺节目中的艺术表达:在丰富多彩的画风中注重幽默风趣和人情味

对外传播如果想要在国际范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就必须讲究叙事艺术。传播从本质上来说,是传者与受众的互动,是信息的传递和意义的互通。以往我国的媒体在对外传播过程中都给人以僵化的感觉,在传播方式的选择上显得过于简单生硬,传播内容也一般较严肃。这就要求我们要积极转变叙事方式,关注目标受众的心理和需求。综艺娱乐是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寓教于乐也是一种共识的教育方式。民生内容和人物越来越成为成为核心的同时,让普通人走上舞台,展现平凡人的才华和故事的走向催生了综艺节目新模式。这其中,除了综艺节目特有的丰富展现手段和多彩画风外,尤其针对民生内容的叙事表达,注重幽默风趣和情感、人情味,成为吸引受众的重要艺术表达和传播方式。

以频道近几年引进的英国的综艺节目和模式为例。比如,模式走遍全球,经久不衰的《英国达人秀》(Britain’s Got Talent),就是一档把来自民间的普通人作为节目展现和叙事主体的经典民生综艺模式。节目通过这些民间达人们的精彩趣味表演以及和评委之间的幽默问答,展现出英国人的才艺和风貌。又如《拜见父母》(又名《英国式相亲》)(Meet the Parents),是一档英国在民间相亲综艺节目模式上的创新。节目中,相亲的男女嘉宾被关在密室中,代替他们上场的是他们的家长。爸爸妈妈们针对嘉宾抛出的问题要认真回答,为自己的子女树立良好形象,使得自己的儿女能脱颖而出。而节目的人情味和趣味点恰恰不是父母对子女的溢美之词,而是这些父母用他们的幽默和自信,要么是对子女短板的爆料,要么是黑黑自己的儿女,比如,老爸爆料女儿房间太乱,把小偷也给吓跑了;老妈指责儿子脑子不太灵光,在学校得了个“笨蛋”奖章;总之,这个不走寻常路的相亲节目让观众眼前一亮。这里没有为子女操碎心、什么都不放心的父母,只有幽默真实,实话实说的爹妈。当相亲这件事儿有了父母的参与,我们看到的是一代代英国人的家庭婚恋观,感受到的是一个个普通家庭暖暖的亲情和幽默自信的生活态度。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以真实娱乐的方式来进行民生叙事表达的新颖艺术样式。

同样,在频道的自制的一些集合民间达人,归属民生叙事的综艺节目中,也采取了类似的艺术表达。比如《Host Off中英文双语主持人大赛》,吸引了许多中外的怀抱主持梦想的素人参赛者。每位参赛者的主持表现,就是把自己在上海,在中国经历的种种逸闻趣事幽默表达。比如有被上海发达的地铁交通惊讶到的,有被凌晨就开始在公园锻炼的老爷爷老阿姨所吸引的……最终的冠军是来自纽约的一名资深律师,因15岁偶然阅读了道德经而爱上中国,并在大学毕业后放弃了律师的职位来到了上海。如今,和其他参赛选手一样,他非常享受在中国的生活,还成立一个即兴脱口秀俱乐部。这个节目所散发出来的趣味性和人情味不仅给这些热爱中国的,中外双语的人才和选手提供了展现自我的舞台,更让他们结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对上海、对中国留下了难忘的美好回忆。

z再比如,2019年6月由频道策划发起的“My Favorite Shanghai爱上海的理由”青少年英语短视频征集和展播活动,要求同学们用小角度小故事来发现身边的美好,用流利的英语向世界介绍上海。活动共收到了来自近百所学校,年龄跨度从3岁到25岁的近600份投稿。节目组从选题是否接地气、是否有人情味、是否有趣味性等几个纬度,考量挑选了近200份作品在新媒体平台进行展播。内容比如,一位8岁小朋友选择介绍轮渡,原因是乘坐轮渡可以很方便地欣赏到黄浦江两岸的风景,而且很便宜只要2元钱;再比如一位7岁的小朋友介绍她的外婆经常带她来外白渡桥;还有高中就出国留学的周同学介绍他爱的上海老弄堂;还有澳大利亚留学生小颜同学,她的父母三十年前从上海移居澳洲,如今,小颜同学反而选择回到上海发展,选择了在父亲的母校复旦大学读研。小颜同学深情讲述自己在复旦校园重走父亲当年的足迹,讲述被上海的发展和活力所吸引。还有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因为学习了二胡而爱上了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又选择了博大精深的中医学习……这些话题和精彩视频凝聚了从学校、家长到同学的层层人气。展播期间,活动组还发起了为期二周的人气投票。数据表明,这些富有人情味、幽默感和趣味性的视频作品,获得了受众的高度认可。新媒体投票用户达5万多人,参与投票次数达47万人次(均在有严格投票规则和监控下实施)。这些多样化的身边小故事,成为对外传播的优质短视频内容,作品不仅在电视播放,更是以新媒体为主要的传播渠道和平台,成为全媒体时代对外传播的又一种民生叙事表达的好方式。因此,在国际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切中受众的观看心理和体验,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构建吸引国外受众的话语叙事体系。人情味、有趣性,成为沟通中外受众的一个重要叙事方式和表现特色。

三、民生叙事在纪实纪录片的艺术表达:叙事平衡,视角客观

聚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趣味生动地表达人生故事,是当今中外专题类和综艺类节目的普遍趋势。除此之外,在一些大型的纪实纪录片范畴,叙事平衡、视角客观是对该类纪录片在艺术表达上的分寸把握和拿捏要求。当下中国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在全球化传播时代,信誉和质量是对外传播中的重要因素。我国的媒体要想在对外传播中把握自己的话语权,就必须建构起自己的信誉和质量。因此就要以客观公正的报道淡化生硬的宣传色彩。叙事平衡的策略和客观的视角成为纪实纪录片类型的艺术表达所需要把握的重要方式。以事实为基础,坦诚表述,同样能让受众接受和引起深度的共鸣。

上海外语频道从2018年开始设立重点栏目《中国新纪录》,集中精选展示优秀中国纪录片,生动传播中国文化和中国故事。题材从最先的《我在故宫修文物》、《锦绣记》等传播优秀传统文化题材的纪录片,到最新编译的反映当下中国故事的《巡逻现场实录》系列、《人间世》系列、《72小时》、《中国人的活法》等社会纪实片。其中《巡逻现场实录2018》是由上海市公安局和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全国首档全景式警务纪实片。该纪录片真实记录了城市治安管理一线,将镜头对准身边的人民警察,通过一个个案例中民警展现出的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和卓越心,彰显了上海这座城市的温度,为构建和谐警民关系搭建了桥梁。以纪实拍摄的手法,通过记录基层派出所民警日常巡逻工作中的点滴故事,或抓捕吸毒违法嫌疑人,或护送迷途的失智老人回家,或救助一只被困车底的小猫……生动地展现了普通民警的认真履职、无私奉献的动人风采。《人间世》是由上海广播电视台和上海市卫计委联合策划拍摄的医疗新闻系列纪录片。该片以医院为拍摄原点,聚焦医患双方面临病痛、生死考验时的重大选择,展现了一个真实的人间世态。有关于重症抢救、救护车、器官捐献、临终关怀,每一集都用一个不同的角度来讲述医院发生的那些事。《72小时》以72小时为拍摄周期,每一集择取一个公共空间,采访在此出现的不同人群,询问他们此时此刻出现在此地的原因,并邀请他们分享各自的人生故事。

这些原生态的纪实纪录当下中国民生题材,其人物和故事往往更切中社会生活的核心关注,在拍摄的时间跨度和团队的精力投入上都远大于小专题类纪实片的成本,从而也能展现出更立体更丰富的情境和空间。然而,当这些生活场景和故事的层面变得越来越复杂,当体现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极致的时候,所有的纪实纪录的尺度把握,就需要更清醒地保持叙事的平衡、视角的客观了。此时的表达艺术在于无声胜有声,重视用事实说话,少作评论,不进行过度包装,原原本本地将事实和矛盾用具体客观的传播方式传播出去,折射出中国的真实发展以及当下各层人群的奋斗和追求的画像。可见,讲述好民生故事,把事实客观、公正、真实、准确地送达受众,这样才能得到国际受众的认可,才能讲述好中国的大故事。西方人对于中国的偏见很难通过政府的几场发布会得到改变,但是西方观众不拒绝普通人物的故事,这让他们觉得更加生动真实。如果我们客观、平衡地讲好每一个普通的小故事,就可以借此讲述好中国变化的大故事,并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2]

四、结语

中国目前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中国在对外传播中仍需要不断改进。国际交流和传播是一个双向过程,不同的受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上有诸多差异,在崛起和发展中我们还面临着诸多传播的难题,如何消除误解、建构传播好国家形象?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3]这就要求我们在当前国内外传播媒介变革的大格局中,做好对外传播。既需要融通叙事的平台和方式,又要创新叙事的故事和传播话语的艺术表达,凝聚共识,引导国际舆论。

对外传播的叙事创新,艺术表达,在传播方法和手段上的加强,无论在传统或是新的传播平台上,都是在对外信息交流、沟通与互动上的层级提升。这也是在当下融媒体时代,在社交媒体和民生内容不断增长的时代语境下的必然趋势。综合民生叙事题材的艺术表达,首先要有好故事和好人物。因为故事有着特殊的受众亲近性,能更有效地引起人性的共鸣。故事的主题勾勒出事件发展的脉络,故事中的人物推动着事件的发展。人物是讲故事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人物的形象、行为、思想和生活方式等传达着故事的内容,能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因此,无论专题、综艺或是大型纪实类民生叙事节目,生动具有强表现力的小人物、小故事、民生草根故事,在传播效果上,都成为无论是中国还是外籍受众的接受喜爱和兴趣关注点。有了人物和故事内核,在艺术表达上,小故事小专题,注重细节的挖掘和生动;综艺节目中,注重民间达人和民间素人的人情味和幽默感,注重突出人物的真实和感染力。使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以幽默和风趣制胜,改变国外受众心目中“中国式的刻板”印象。在大型民生类纪实纪录片中,题材更多地关注当下中国,则需要把握好叙事平衡,用视角客观的方式,讲述好人心和人性,在对外传播中发挥出真实的力量,从而提高国际传播能力。综上所述,在对外传播领域,在民生叙事题材的艺术表达上,希望本文的归纳总结和思考,能让我们的传播者不断创新对外宣传方式的艺术表达,从而能收获到积极的受众心理反馈,形成好故事的有效表达,引起国外受众的共情和理解、认同和融合。


注 释: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

[2]韩斌.新时代对外传播的理论重构与实践[J].对外传播,2019(3).

[3]人民网评《讲好中国故事给我们的启示》[EB/OL].人民网-观点频道,2015-5-22.


【责任编辑:许启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