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vmengqinlingyu

论电视媒介与社会治理的
隐性关系

——以北京卫视《向前一步》为例


吕 萌,秦凌雨

安徽大学 安徽 合肥 230601



摘 要:社会治理的实践路径更加强调多元化的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多元主体的作用。电视媒体作为连接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在媒体融合转型升级过程中,更要积极创新,不断提高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北京卫视播出的《向前一步》就开创了电视媒体深度参与政府工作的先河,从多个维度积极参与并推动北京市社会治理进程,一经播出就获得了社会上强烈的反响,并被写进2019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实现了公共利益最大化。

关键词:社会治理 电视媒体 参与 沟通


中国社会快速发展,结构性社会矛盾日益显著,暴露出的社会问题及交织的各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不仅影响社会的群体情绪,也影响改革和建设的推进及社会治理的效果。电视媒介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不断发展创新,一方面以“亮相”的形式使得政治精英们不再以权威化、神秘化的形态出现在公众面前,提高了信息公开化程度,重塑了政府形象;另一方面又以“问答”的形式为公众打开了利益诉求的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实现了媒体和受众的社会舆论监督功能。

但随着当下“四全媒体”的提出,自媒体、社交媒体不断抢夺话语权的新传播环境下,电视媒体如何更好发挥社会功能参与社会治理成为一个重要议题。而由北京卫视制作播出电视调解类节目——《向前一步》,在这样的阶段引起了社会极大关注,获得充分认可。这档节目为何能引起强烈反响,它是通过哪些维度参与社会治理的,对于其他主流媒体功能的发挥有何借鉴作用?本文试做简要分析,并以此探究电视媒介与社会治理之间的隐性关系。

一、媒体全过程参与治理 实时与同场全面呈现

政府有些管理部门和百姓之间矛盾产生的一大原因就是因为管理部门信息公开程度不够,决策过程不够透明,导致民众对其误解。北京卫视制作播出的电视调解类节目《向前一步》就是为了解决在北京市开展的“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中,由于信息公开不对称使得少数市民对公共政策产生的误解和偏见,以及市民和政府管理部门政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全程媒体的提出也要求信息传播无时不有,实现信息或事件的全程记录、同步传播。因此电视媒体在社会治理过程中要实现实时与同场的全面呈现,让百姓在一个看得见的过程中,参与其中并促进问题的解决。电视作为立体化呈现过程的信息媒体,更应该将事件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和现场细节全部直观地呈现在受众面前。

(一)实时参与

电视媒体以丰富的视听语言作为传播媒介,具有强烈的直观性和感染力,而且在电视节目中,参与节目其中的各方人士代表,他们所提问的内容、回应的话语,甚至每一个表情和动作,电视都可以将其记录,并完整地呈现于电视观众面前。不仅保证了问题解决过程的真实性,对于现场以及电视机前的观众来说都有一种实时参与的体验。

首先《向前一步》栏目组在每期节目之前就开始积极参与到事件解决的前期准备工作中,前期进行大量访谈记录工作,并通过VCR的形式把事实的来龙去脉都呈现在观众面前,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前提准备。随后节目组还把所有相关的人员都请到节目现场,通过矛盾方代表——百姓提出疑问,政府工作人员或者专家团成员等相关人士解答,通过这样一问一答过程的全程记录和呈现,不仅可以使得事实越来越丰富,观点越来越明确,最终在这样一个不断互动的过程中推动问题的解决。同时观众也可以在这样一问一答、层次推进解决的过程中拥有实时参与体验。

(二)同场互动

电视平台的优势在于多方主体的同时空互动。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间隔,电视媒体可以将参与者聚集在一个统一的空间——电视演播厅,形成一个特殊的场域,多方主体的对话与协商过程和效果都有了真切的体验。电视对话场的形成,使得参与对话者在表达与倾听中形成真正的交流,促进理解和达成共识,进而有效地实现民主协商。[1]

所以该节目还创新性地把演播厅设置成了一个篮球场馆,所有人围坐在篮球场中线的两边,通过跨过该中线——“分歧线”,来代表问题最终是否解决,给所有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如此,像在《历史镌刻的记忆》《主人与管家》等节目中,节目组还把演播厅设置在了小区里、当事人家中甚至工地上。开放式的录制,不仅让更多的人可以参与其中,随时发言,互动沟通,同时也是将节目整个沟通协调的过程全部呈现在受众视野中,不仅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更好地证明了该节目的真实性。

二、媒体组织参与治理 搭建平等对话平台

随着媒体进入门槛的不断降低,主体参与意识也日益显著。一元主导、强力引导的宣传舆论宣传场也已变成多元共治、平等协商的公众舆论广场;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转化为多元主体的多向互动,个个都是媒体、人人都有话筒,信息传播几乎无人不会。但是这都是停留于表面的内容,真正的多元化主体并不能很好地做到组建开展协商民主活动,普通民众也没有要求政府官员参与协商的主动权,也没有主动邀请并组织政府官员和各界人士参与协商活动的现实条件,因此电视媒体就应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各方主体参与其中,实现平等对话、促进问题解决。

《向前一步》栏目组承担起媒体责任,组织多方人士,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平台和发声的机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倾听民声、反映民意、解答疑惑,积极与民众交流,不仅释放了社会情绪,增强了社会和谐,也提高了社会治理水平。而且在整个协调过程中,无论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通过亲身的参与、讨论、发言等都可以从节目中获得一种从未有过的主人翁的“快意”,有了一个可以抒发情感,提出质疑,展现真实工作的平台。

(一)增强受众参与感 展示民众真实内心

通过节目,通过民众的发声,我们可以发现其实所谓的“钉子户”原来都有他们各自的难言之隐。比如原本为街道服务多年的刘阿姨突然不愿意搬走也只是为了儿子结婚能有婚房;还有在旧小区改造中因拒绝安装电梯,使得全楼居民对其提出抗议的住在一层的大哥,其实也只是因为害怕这个过程中自己患有心脏病的妻子受到噪音的影响……节目组并没有从其他视角对民众的利益诉求进行批判,反而是为在场嘉宾提供充分表达、诉说的空间与机会,让其展现其内心最真实的一面,将冲突背后的“善”展现在电视面前,让观众更好地理解这些嘉宾,使得整个节目不仅只是冷冰冰的法律调解,而是充满着极大的温情。正如主持人马丁经常在节目中提到的:“其实老百姓就是想有一个平台说说自己的心里话,说说内心得到真实感受,那我们就要认真倾听,通过平等的沟通不是重复法律的公正和冰冷,而是体现一个城市的温度”。

(二)政府积极发声 重塑政府形象

同时对于政府工作人员来说,很多时候他们默默的付出都是我们所看不到和不了解的,加之人们对他们的“刻板印象”,更导致了矛盾的难以调和。但是通过《向前一步》,百姓都可以直观地看到,工作人员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一次次登门拜访向百姓耐心解释政府政策,甚至有的工作人员都因此错过了很多自己家庭重要的时刻;深入基层、深入百姓真实生活当中;在节目现场有理有据对应当事人质疑,并承诺一定会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决心;也有因百姓的不理解而现场失声痛哭、默默流泪、但依旧毫无怨言,并多次向现场在座居民深鞠躬。比如2016年,天坛街道工作人员刘宝宇和马松开始了天坛简易楼项目腾退工作,一天中,他们走访了7户居民,面对居民拒绝沟通的强硬态度,他们不仅要平心静气地讲清楚政策,还要想办法安抚居民的情绪。两年半的时间,每天沟通几十人,沟通时间10小时,这是他们最寻常的工作状态。所以这对政府工作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发声机会、倾诉的平台。通过媒体提供这样一个平等沟通协商的平台,塑造了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也使得节目在解读刚性政策时多了一份温度,把政策讲出道理,也讲出了感情,不仅促进了问题的解决,也更好地加强了百姓和政府之间的相互理解,重塑了人们心目中的政府工作人员的形象,促进了社会治理的和谐发展,而且通过矛盾双方的发声,可以使双方更好地了解彼此。

(三)汇聚多方合力 共推社会治理前行

传统治理模式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政府机构掌握和控制社会的各种资源,并通过政策渗透个体生活的各个角落。而当代治理模式就是要打破这种传统的政府主导模式,强调多元化主体都积极参与到社会治理中去,不再是强势的自上而下的管理模式,而是多方参与共同发力的治理模式,从而更好地解决民众所存在的疑惑,实现共识。

在《向前一步》当中,除了安排必不可少的主持人、事件当事人外,节目组还设置了城市沟通团、政府工作人员,以及百名市民团,在形成多元话语场的同时也全力营造一个劝说、劝服的心理磁场,还可以更好地做到“情义理法”共发力。“沟通团”成员在节目中根据具体问题,发挥自己的专业所长,通过相关法律解读、规划设计图纸、相关政策和城市规划方向、甚至实际走访等多方位进行沟通;而政府工作人员针对老百姓所有对政府政策不理解的地方,都耐心讲清楚事件本身的背景、政策、原因等多方面内容。两方人员从理法和情法等角度,共同发力,切实解决市民的核心诉求,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还有作为公共利益代表的上百个居民从公民说服公民的角度出发,或倾听或举手发言或作出“666”的手势表达内心的赞同,不仅可以更好地获得当事人情感上的共鸣,同时还可以随时根据自己遇到的类似问题向政府相关人员提出自己的不解,并现场得到解答。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多元沟通的话语场,也为社会治理的实施提供了有效的样本。

三、媒体持续跟进参与 围绕调解不止于调解

在旧有的电视问政及其他调解类节目中,总是存在着节目播出结束后,事件也随之而结束的情况。不管该问题是否得到了最终的解决,或者当时解决了,随后是否还产生了其他影响,都没有对事件进行持续跟进以及后续报道,或者回访跟踪,而且聚集的也更多的是个案的解决。有的甚至还被老百姓形象的描述为"雷声大、雨点小",或者根本就是"干打雷,不下雨"。并没有从根本上取得进展。

在社会治理视域的要求下,《向前一步》则积极致力于要通过个案达到一个普法、宣传、教化的功能。因此在设置的回访环节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期节目节目结束后都有一个小VCR对当事人后续的拆迁情况,或者节目中没有解决的问题,节目录制结束后,栏目组也会继续走访、协调、联系相关部门和群众进行沟通,直至最终问题的解决,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担当;不仅如此栏目组也都会在节目播出一定时间段内再制作一期回访栏目,追踪往期当事人最新的生活状态,给观众以后续交待。节目播出至今,不仅解决了六十多条街道的规划整理工作,还推动六百多户居民成功签约变迁至新的住处,同时还为三百多户居民解决了难停车的问题,而且西城区的文物腾退签约数甚至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棚改项目中不仅有了飞速突破的进展,回迁居民也纷纷对如今的生活现状表示知足和满意……同时在节目中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西城区文委主任孙劲松还提到一个感人的细节:在解决杨椒山祠那期节目中,电视台的同志从前期的选题策划开始,到说服老人一家走上节目,在长达3个多月的前期准备时间里,多次带病奔波忙碌,几乎可以说是文物腾退项目的编外人员。

因此《向前一步》从每一期节目来看,解决的虽然只是一个家庭的问题,但实际并非如此,调解的也不只是几个人的问题,更多的是关注他们背后的一个小区,一个项目,一个群体真真切切的生活,在媒体的持续跟进与参与过程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媒体积极承担推进问题解决的担当,通过一期期节目实现媒体的普法、教化功能,最终实现社会城市治理化进程推进。

四、结语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在社会治理、新媒体冲击、以及“四全媒体”的新要求下,北京卫视的《向前一步》栏目组直面社会问题,不回避政府和百姓生活利益之间的冲突点的敏感话题,为政府和公众搭建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事件整个过程的全程参与、组织多方主体的全员参与,倾听双方声音,使“上情下达”、“下情上传”两者结合起来,形成舆情互动,进而使国家的主张和群众的意愿有机统一起来。所以在节目的各个环节中,电视媒体都发挥着于无声之处的监督的作用。不仅承担起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提升了社会治理的影响,推动了社会工作的进行。所以电视媒介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参与可以起到媒体职能的有效发挥,但同时还要注意的是媒体不能替代政府,而是应该发挥自身的媒介优势,从不同维度更有效地参与社会治理。


注 释:

[1]何志武.对话与协商:电视问政的理念[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


参考文献:

1.俞春江.协商民主视域下的电视问政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

2.李晓敏.社会治理中的新闻媒体参与研究[D].广西大学,2015.

3.朱士华.社会治理及其现代化探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8.

4.谢志强.新时代的社会治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18.

5.秦新春.论新传播环境下主流媒体社会功能的发挥——《向前一步》等的创新启示[J].现代视听,2019(03):5-8.


作者简介:

吕 萌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秦凌雨 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温华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