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慢新闻的坚守之道
——基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视角
孟令晋,郑勇华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慢新闻倡导精致叙事和高品质并重在追求新闻本真,在国内外赢得一批忠实追随者,但在快新闻的时代,如何从理论层面去阐述怎样做好慢新闻具有重要现实指导意义。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对快新闻与慢新闻进行案例对比研究,探讨其创作原理及策略。研究认为:坚守新闻本真,亲和不迎合、坚守新闻伦理,通俗而不低俗、坚守新闻阅读体验,友好不讨好。
关键词:慢新闻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新媒体
当下,新闻是快字当前,唯快不破,抢首发俨然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抢占舆论高地,甚至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的关键手段。[1]但这种快字为先的新闻往往容易导致新闻深度不够,事实不清,甚至制造虚假新闻等问题,[2]受到读者的质疑,自此慢新闻赢得一批忠实的追随者,我国的部分主流媒体,专门开设慢新闻专栏甚至慢新闻APP,同时新媒体时代的慢新闻的相关研究已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
慢新闻的概念于2007年由美国《卫报》记者大卫·李提出,并指出慢新闻体现出记者对事实的最大尊重,记者应具备独立精神和专业能力,能够揭开谎言。但迄今为止,学界对慢新闻还没有权威的定义。既有的研究主要从慢新闻定义、特点、价值、传播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且大多数研究都是站在媒体融合的视角下进行探讨。本文立足新媒体时代背景,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视角出发,运用案例分析法,试图窥探出快新闻时代如何做好慢新闻,怎样处理好“快与慢”这对矛盾,即怎么做好“亲和不迎合,通俗不低俗,友好不讨好”的新闻报道。
一、坚守新闻本真,亲和不迎合
马克思在1864年提出了新闻真实性原则,[3]在后续的理论发展中,真实性始终被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原则,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体,应该坚守新闻真实,用事实来揭示真理。[4]丁法章对真实的重要性做了一个非常形象的表述,即媒体要像维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党的新闻工作的真实性原则。[5]从本质上看,慢新闻也是新闻,必然要去遵循新闻的本真,那么在坚守新闻真实性基本原则下,如何获得更多受众呢?
(一)抓住社会热点,专注新闻真实性
新闻的本真在于探寻真相、发现真相、告诉受众真相、让受众了解真相。互联网时代的信息爆炸带来的后果之一就是虚假信息泛滥,新形势下对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真实性原则的坚持不应该弱化,而应该进一步加强。以2018年10月下旬发生的重庆大巴车坠江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一些主流媒体立即抢首发,如《北京青年报》发题为《重庆万州22路公交车坠江,疑因一女司机驾驶私家车导致》的报道,致使女司机成为众矢之的,但是随后第三方司机的行车记录器被曝光,证实女司机是正常行驶,这才还了女司机的清白。[6]慢新闻的生产不能急于盲目追求新闻热点,2018年11月,微博大V“花总丢了金箍棒”在微博上爆料五星级酒店用同一个毛巾擦洗马桶和口杯等一系列不卫生的现象,引起了舆论热议。面对这样的热点事件,《南方周末》没有急于报道,而是通过采访事件当事人、资深爱好者、权威专家和酒店从业人员等人士,以多维度、多信息量的呈现方式形成一篇深度报道,[7]其信息来源唯一性、真实性及庞大的信息增量,是对热点事件的深度剖析。
因此,“慢新闻”不要在事件还没有搞清的时候就妄下定论,对新闻热点不要盲目跟风,要不断深挖事件真相,引导正确的舆论。这要求媒体在新闻报道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因为追求时效性而进行失实报道,“慢新闻”的报道一定要经得起事实的检验。在后真相时代,新兴媒体拥有速度上的优势,可以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事件,通过微信、微博等形成快速传播;传统媒体则需要走“慢新闻”发展之路,通过各种途径抓取了解新兴媒体发布的新闻,对其新闻价值进行判断,利用自身成熟的新闻团队,从多方面对热点事件进行挖掘和剖析,解疑释惑,正确引导好舆论,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
(二)直面现实难点,专注调查性报道
新闻求快的时代,导致很多新闻报道空洞无物,对此,历史上也有类似问题。马克思曾说过:“要多说些明确的意见,多注意一些具体的现实,多提供一些具体的知识。[8]因此,“慢新闻”应避免空话套话,着眼于调查性报道,直面现实社会中重大问题尤其是民生问题,这些问题大都是社会中的“顽疾”,应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寻找新角度,并且付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社会调查,最终形成报道。如:荷兰记者罗伯霍恩斯塔拉和阿诺德凡布鲁根合作发起“索契项目”,两人用了5年的时间,对动荡的索契地区进行了11次的深入调查,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寻找自身国际定位的角度出发,介绍了索契地区在筹备冬奥会期间的巨大变化,向受众展现了该地区的真实面貌。[9]
***同志曾对新闻工作提出要求,“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坚持以人为本,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的根本要求”[10]。以人为本要求新闻报道要有人文关怀,我国的调查性报道从一开始就直面社会的痛点,以解决社会问题为最终的归宿,有着深厚的人文关怀。如《南方都市报》和《中国经济时报》调查报道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近年来,《新闻调查》、《求证》等栏目,以及澎湃新闻的调查性报道,均呈现出“求”与“证”的典型特征,这些媒体认真贯彻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同时,兼顾媒体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不仅通过调查还原了新闻真相,也为混乱的网络新闻环境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起到激浊扬清的作用。
慢新闻对还原社会真相、重视舆情发展、引导网络舆论起到了重要作用。如:2018年7月,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被曝出,经过长达3个月的追踪调查,新闻媒体还原了长春长生疫苗造假事件的始末,并深刻剖析了其造假的缘由和所造成的影响,并持续对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事的态度、调查过程、追责等进行了报道,使得对长春长生疫苗的调查处理公开透明,回应了全国人民的关注,稳定了人心、平息了舆论。
二、坚守新闻伦理,通俗而不低俗
互联网信息环境中,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为了抢头条,一些媒体甚至会弱化把关人的作用,导致假新闻泛滥,这些信息不仅降低媒体的公信力,甚至会对新闻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出现新闻失范问题。[11]新闻失范问题的出现证明媒体需要责躬省过,有学者认为,媒体需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引领,[12]在新闻报道中不因私利而突破新闻伦理底线,这其中包括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
(一)坚守职业道德底线
马克思认为,新闻工作者应有高尚的操守,即应该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他将在利益和恶势力面前丧失新闻伦理道德的人鄙夷为“最无气节、最软弱、最糊涂的作家”和“可怜的两栖动物和两重人格的人”[13]。一条爆炸性新闻的发生,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兴媒体,都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新闻,以抢占新闻舆论高地。但是在报道过程中,有新闻媒体记者为了追求私利,就毫无职业道德地进行报道。从最近2年来部分反转新闻来看,比如“大学生怒踹熊孩子”“格斗孤儿事件”“榆林孕妇坠楼事件”“北京红黄蓝幼儿园事件”“吸毒男坠楼遭碾压致死事件”等,都是媒体过分追求新闻时效性的导致的不实报道,对当事媒体的公信力造成严重负面影响。
同时,一些媒体为了经济利益,进行违背伦理的报道。如:2011年10月所发生的小悦悦事件,媒体在报道时,大多数都把矛头对准了18名路人,对他们进行了道德道义上的谴责,而对其它因素却没有去关注;在采访时一遍遍追问救人者陈阿姨、小悦悦的父母的感受,一遍遍撕裂他们流血的心灵;在上海外滩踩踏事件的报道中,有媒体为了博得眼球,对遇难女大学生生前爱好、性格、恋情等细节进行了详细报道,完全不顾死者的尊严,用消费悲情的手段来达成逐利的目的。
对于慢新闻来讲,不仅要还原事件真相,最重要的是要在报道中坚守职业道德底线。对于新闻职业的义与利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认为,新闻工作者不能够为了经济利益而丧失新闻工作的原则和立场,[13]虽然短期内,新闻工作者所做出的“让步”,会损害一些经济利益,但长期来讲,坚守职业道德底线是对媒体的公信力的提升,也是对正确社会价值观的强化。
(二)恪守法律法规进行报道
媒体不是法外之地,近年来,媒体因为侵犯隐私、有偿新闻等频频触碰法律红线,与媒体的社会责任背道而驰。早在1989年,习近平同志就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的讲话中对媒体的责任做出阐述,即做好舆论引导,弘扬社会正气,其中,舆论引导是前提,弘扬社会正气是结果。[14]这是对党媒职责的精准定位,但是,一些媒体却奉行“舆论至上”的观念,为了吸引眼球毫无底线地引导舆论,甚至触犯了法律红线。如:药家鑫事件后,一些媒体恶意扭曲事实,虚假报道,在不加辨识的情况下加大了嫌疑人与受害人之间的悬殊地位,同时对民众情绪加以渲染报道,恶意营造“药家鑫罪大恶极”的舆论,对药家鑫杀人后自首等情节却选择性忽略,恶意引导舆论进行“媒介审判”。而药家鑫的这些身份,最后证实都是莫须有的。有学者就认为,“社会舆论在此案中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也可以说是某些媒体人将舆论凌驾于法律之上,利用大多数人对法律的无知而致药家鑫于死地”。[15]作为报道方的媒体,也没有履行应尽的舆论导向的责任。
除此以外,在对重大案件的报道中,记者对案件当事人隐私的侵犯更是频频发生,暴露出新闻记者法律素养的匮乏。如在报道未成年人法律案件中,不知道隐去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不知道对其照片进行“马赛克”处理等;对某些涉嫌违法的官员进行生活方面的报道,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甚至偏离了案件本身而导致舆论发生偏移。
现在法律意识也是一种人们的基本素养,作为媒体人也要与时俱进,一定提高法律素养,力争成为某领域法律专家。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理论,做既懂得新闻传播规律,又懂得特定专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恪守法律法规,对司法进行舆论监督,同时又不越位进行“媒体审判”,以法制的观念来引导舆论,在依法治国的进程中发挥模范作用。
三、坚守新闻可读性,友好不讨好
“慢新闻”在讲述事实的同时需要增加新闻的可读性,慢新闻庞大的信息量想要争夺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必须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新闻的可读性。对此,***曾提出新闻工作的“三贴近”原则,就要求媒体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和实事求是原则的指导下,[16]深入到群众中去,深入到实际生活中去,做“接地气”的新闻报道。
(一)新闻呈现方式多样化,满足不同受众需求
新闻舆论工作要以人民为中心,[17]人民群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化的,这就要求新闻的呈现方式也要多样化。内容的同质化桎梏了信息的多样化呈现,互联网信息传播的快捷性使得内容大量同质化,内容的多样化呈现必须深度挖掘内容的可读性,需要依靠新技术挖掘内容深度,这里所说的新技术主要是依托互联网的智能推送技术、用户画像技术、智能内容编辑技术。新媒体时代,仅靠内容很难做到广泛传播,必须将技术放在与内容同等重要的地位。当然,除了要重视技术外,也不能忽略渠道和平台的作用,作为内容生产者而言,必须寻找有一定受众群体或者有固定目标受众的媒体进行内容投放,仅依靠内容吸粉的模式,变现周期太长,往往没等媒体做起来,媒体就先倒了。对于平台而言,应该适当增加原创性“慢新闻”的投放比例,这不仅是生产者的需求,在快新闻时代的今天,用户也同样对追求深度的“慢新闻”有很大的需求量。平台作为一个独立的把关人,与客户端不同的是,有着更多的内容审核的责任,以及更高的审核要求。
在新闻呈现方式多样化的探索上,重庆日报的“慢新闻”客户端处于领跑地位,以其中一篇名为《慢新闻带你看江北机场T3A航站楼》的报道为例,该报道不仅将全景地图融于H5中以增加用户主动获取信息的方式,并且通过VR技术,使得用户可以自主调节观看新闻现场的参数,增强了用户的互动感。[18]
(二)借力新技术,生产推送精准化
大数据时代,信息生产者与受众的信息完全对称,双方互相了解,受众可以参与到新闻的策划和生产之中,使得受众有很多的参与感。如:西蒙·罗杰斯在《数据新闻大趋势》提到过一个案例。2009年英国政府公布4年以来议员的花费情况,数据量非常巨大,合计100多万份原始数据文档文件,英国《卫报》另辟蹊径,通过让2万多名读者参与进来的方式,最终形成可视化数据新闻报道,即众包新闻,[19]这种新闻生产方式不仅赢得了时间,也赢得了读者。
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关注和认可技术的新发展和新应用,[20]习近平在视察解放军报时就强调,“要强化互联网思维和一体化发展理念,推动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人才队伍共享融通”。[21]
“慢新闻”的生产必须要重视新技术,尤其是数据技术的应用,数据技术的应用贯穿于整个新闻生产过程,“慢新闻”的精品内容策划前需要根据大数据统计结果,寻找用户的关切;信息生产过程中需要技术手段的支撑,做成受众更能接受的可视化图表等系列新媒体产品;信息生产出来以后,又需要利用大数据技术做到精准推送。
新媒体时代,“慢新闻”的坚守之道其一就是要利用大数据深耕内容,利用大数据推送内容。大数据技术为慢新闻开拓了新的思路,提供了新的方式,不仅为“慢新闻”实现差异化发展提供现实可能性,更是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在慢新闻创作中现实指导思想。
四、结语
目前,我国的慢新闻报道大多数还是基于深度报道和对国外慢新闻的借鉴形成的,缺点也显而易见,深度报道模式单一,对国外媒体的借鉴由于中西方语境不同也会有水土不服。因此,慢新闻的创作必须要坚定不移的遵循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原则,用事实和真理还原新闻本真,重在真实、重在深度、重在匠心、重在人心;区别好慢新闻与深度报道之间差异,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渠道和平台来挖掘内容深度,以及内容呈现的不同形式,实现最优的传播效果;媒体人一定要“心系人民、勤于思考、沉下身心、动察真情”,把更多镜头对准人民群众,更好服务人民群众,用实际行动去践行“新闻群众路线”。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州民族大学2018年校级专项基金(GZSKLLH2019YB16)资助阶段性成果;贵州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省级特色重点一级学科建设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高海英.当下新闻缘何“唯快不破”[J].青年记者,2015(13):21.
[2]计翀.快新闻时代的慢新闻[J].青年记者,2015(13):16-17.
[3]陈力丹.“遵循新闻从业基本准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立论的基础[J].新闻大学.2010(01):20-28.
[4]刘建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经典性与实践性[J].国际新闻界,2006(01):5-10.
[5]丁法章.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中国化及其运用[J].新闻记者,2007(02):3-9.
[6]清博大数据.反转!被骂了十几个小时的女司机,最后证实是被冤枉的[EB/OL].2018.
[7]罗欢欢.五星级酒店为何管理不好一个口杯?[EB/OL].南方周末,(B10).
[8]中央党校编写组.《列宁全集》注释选编[M].1975:443.
[9]刘自雄,陈黎明.“慢新闻”的传播理念、地方实践及其发展前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6):52-58.
[10]李本松.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时代本质要求[J].新闻界, 2010(05):60-61.
[11]何萍.我国网络新闻传播的失范及治理浅议[J].传媒,2016(02):92-94.
[12]徐麟.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引领下努力构建新闻道德建设长效机制[J].新闻记者,2014(03):3-4.
[13]汪振军.马克思新闻法治与新闻伦理思想初探[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8,40(02):39-43.
[14]郑保卫.习近平新闻思想的奠基之作——读习近平的《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J].新闻爱好者,2018(03):4-10.
[15]于韵.论媒体与司法的关系——以药家鑫案为背景的分析[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03):333-339.
[16]黄时进.新闻工作“三贴近”原则的哲学意蕴[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7(07):43-45.
[17]涂凌波,赵鹏.论中国共产党新闻舆论工作中“以人民为中心”概念的历史衍变[J].新闻记者,2019(02):4-11.
[18]郭缨.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方式的转型与探索——以《重庆晚报》“慢新闻”客户端为例[J].传媒,2017(22):69-70.
[19]等英西蒙·罗杰斯 Simon Rogers:数据新闻大趋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2,309.
[20]马国祥.习近平新闻宣传思想工作系列重要论述的新理念[J].新闻界,2017(04):88-93.
[21]新华网.习近平视察解放军报社[EB/OL].2015.
作者简介:
孟令晋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硕士生研究生,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郑勇华 博士,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责任编辑:许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