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理交融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正在说》的传播力与公信力
魏曦英
福建工程学院 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自2016年开播以来备受好评,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为主题定位,以讲趣味、真实、新近、大情怀的好故事的方式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进而提高了节目传播力,以应用客观性、可视性、真实性、信服力的数据的方法达到以理说服的效用,从而提升了媒体公信力。《中国正在说》用情理交融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促进了传播力和公信力的传达,进一步提升了媒体引导力、发挥了影响力,深入贯彻了“四力”方针,对当前媒体应如何用话语表达呈现中国形象提供了启发意义、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国正在说》 传播力 公信力 情理交融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说到:“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1]“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四力”方针为当前媒体的定位和发展目标指明了方向。对此,在“讲好中国故事”的媒体环境下,2016年11月,东南卫视《中国正在说》节目以“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的主题定位正式开播,自开播以来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并收获广大受众的好评,节目于2017年5月荣获评全国广电创新创优节目。《中国正在说》如何以“四力”方针“讲好中国故事”?其创新表达方式对媒体呈现中国形象的话语形塑具备启发意义。
传播力即内容的有效传达,从而达到信息的有效覆盖,因而媒介内容如何呈现有助于受众记忆是关键;引导力即媒体导向作用的发挥,只有在具备传播力的前提下方可彰显媒体的引导作用;影响力是基于媒体内容而发挥的效用,发挥效用的前提则是依据有效传播和正确引导;公信力则是媒体安身立命之本,从小处着手是媒体的可信度,即信息的可信度和准确性,从大处着眼则是传播对象对于媒体自身的确证。由此看来,传播力是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前提,公信力则是传播力、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存在基础。对此,可分析《中国正在说》如何发挥传播力和公信力的作用。
一档节目应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说到:“讲故事就是讲事实、讲形象、讲情感、讲道理,讲事实才能说服人,讲形象才能打动人,讲情感才能感染人,讲道理才能影响人。要组织各种精彩、精炼的故事载体,将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寓于其中。”[2]可知,故事的情感性是感染人的关键之处,此为传播力的体现,事实的道理性则可发挥影响人的作用,此为引导力和影响力的彰显,而在新媒体时代,生涩难懂的道理做到有效传达是需要突破的瓶颈,利用“大数据”特征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可有助于公信力的提升,进而谈及引导力和影响力。《中国正在说》正是以“情”之方式说好中国故事,以大数据形象化的“理”之方法彰显公信的魅力。
一、讲情感共鸣的好故事 提升媒体传播力
好听且能说明问题的正能量故事,在《中国正在说》中比比皆是。近来,《中国正在说》在社会各界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中国正在说》为什么会取得巨大成功?笔者认为善于在演讲中说故事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中国正在说》正是用一个个正能量的故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说服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说故事,让主旋律、正能量不再板着面孔,变得平易近人,面目可亲。
“说好中国故事”已成为中国新闻界的一个共识。但要真正说好故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中国正在说》用自己的实践说明,要真正说好中国故事,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好故事文要对题
很多新闻节目也爱讲故事,但经常是文不对题,不得要领,要么七拼八凑,要么离题万里。那样的故事不讲也罢。
毛泽东主席是讲故事的高手,老人家讲了一个张思德同志烧炭的故事,来阐述“为人民服务”这一崇高的精神,用“纪念白求恩”来阐述“毫无利已专门利人”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样的故事,主题集中,直切要点。因此,毛泽东思想能够在短时间内深入人心。《中国正在说》的演说者,也学习了毛主席的论述方法,用通俗易懂的故事来阐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真正达到了“入脑、入耳”的效果。如“芯芯之火可以燎原”的演说者胡伟武老师在阐述自创芯片重要性时,借用了毛主席《愚公移山》的故事,提出了“我们现在面前也有两座大山,一个是国家安全受制于人,一个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我们这一代人一定要搬走这两座大山,不能留给下一代。这个故事讲得十分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二)说故事要比说理论更具趣味性
古代圣贤是讲故事的高手,他们常用简朴的故事去表述艰涩的理论问题。《庄子》一整本书几乎均是以故事所组成,深入浅出,引人入胜,流传千古。若这只是一本纯理论的著作,生涩难懂的理论难以被众人接受,更何谈流传千古。《中国正在说》虽说不全都是用故事组成,但每一期演讲都包含一个主题故事,并且理论是围绕着这个主题故事所展开的。因此,整个节目阐述的虽然都是一个个高深的理论问题,甚至是严肃的时政话题,但通过故事的讲述,让理论问题通俗易懂,老少皆宜,使节目赢得了众多的观众。如高波老师讲了一个“青瓦台诅咒”的故事,韩国建国以来11位总统,全都因为贪腐问题,多人入狱,多人自杀。此故事准确反映了贪腐这一难题。而中国目前反腐的力度是空前绝后的,这一故事恰能揭示演说者意图表明的道理并具备了时代特征。
(三)讲真实的故事,达成情感的共鸣
《中国正在说》节目定位是新闻评论类节目,主讲嘉宾讲的均是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故事,而决不会为了哗众取宠而胡编乱造。来源于生活的真实故事,其所具备的贴近生活的特征,恰能与观众产生共鸣。如张维为老师讲的中国大陆四年贯通全国高铁,台湾20年建不成桃源机场到台北的一条捷运。正是因为它是真实的故事,因而能够与大众生活相联系,进而引发关注和谈论,因此讲真实的故事拉近了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四)讲新近的故事,彰显时代的价值
自古以来,中国的故事丰富多彩,诸子百家、四大发明、三国演义、聊斋志异……但我们多是在讲历史故事,相对而言,当下的故事则少有着墨。中国的崛起创造出了一个个前所未有的成绩,讲好中国故事不仅有经典故事也有新时代的故事。《中国正在说》正是响应时代的呼唤,应运而生。
《中国正在说》讲的新近的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就发生在今天,就发生在眼前,这故事看得见摸得着。讲高铁的故事,一出门就能坐得上;讲数字中国的故事,拿起手机即可体验。让人印象深刻,引人遐想。《中国正在说》着眼于当下新近的故事,在故事中认识国人的匠心精神和傲人成绩,在故事中彰显了时代的价值。
(五)大故事、大情怀
我们正处在一个波澜壮阔的伟大时代,我们英雄的人民,战天斗地,移山倒海,不断地创造出一个个史无前例,举世无双的奇迹。这一个个壮举本身就是一段段可永载史册,彪炳千秋的精彩故事。作为传播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用最美的语言、最好的方式把它传播出去、颂扬开来。甚至载入史册,载入中国的史册,载入世界的史册。
《中国正在说》说得都是大故事,说得不仅是全国的大故事,也是世界的大故事。这样的故事才是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杭州大桥、港珠澳大桥,高速公路、全国高铁,中国正在用每周一个的速度建设机场,中国正在试验大飞机,中国正在建设数字中国……这些超级工程几乎都是世界最大,世界最强,世界最新的。这些故事值得关注。中国正在高速发展,中国还在大踏步前进,《中国正在说》的故事说不完,讲述着中国的大故事,体现着中国的大情怀,肩负着媒体的大担当。
二、用数据说故事 提高媒体公信力
在当今大数据时代,大数据已成为创新驱动力,对于传媒业而言,数据新闻的可视化呈现为传统传播模式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遇。在传统的内容报道中“不乏对宏观社会现象的报道或对新闻事件的宏观描述,但偏主观的文字始终缺乏一种新闻的力度,这导致传统新闻宏观叙事能力的不足,”[3]《中国正在说》内容主题往往涉及宏大国家政治和社会现象,同样遇到了叙事能力不足的问题,尽管嘉宾是权威专家具备一定说服力,但难以逃脱“断章取义”的主观化立场,而数据呈现恰能弥补宏观议题难传达、叙述者叙述主观化的不足。但同时“即便是可视化、交互式的数据新闻,也并不是一味呈现足够多的数据,毕竟数据本身看上去是冰冷的、枯燥的。受众最想了解的,是数据背后的故事与意义。”[4]因而如何运用好数据说好故事,《中国正在说》节目将数据新闻的以下优点融合于故事之中,为我们提供了借鉴的意义。
(一)客观性
数据是纷繁复杂的社会变革的晴雨表,是最简洁明了突现新闻事实的利器。在当今网络时代,我们每天都要同各种各样的数据打交道,同时我们也都成为了数据中的一部分。因此,不论我们想不想与数据联系在一起,数据都会找到我们、䨱盖着我们。正是因为这样,东南电视台推出的《中国正在说》这一电视政论性专栏紧紧抓住了权威数据的应用,通过专家、学者之口,在说的过程中突出相关准确、重要数据的应用,极大增强了说的吸引力、感染力,使每档节目都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比如,由国家发改委学术研讨会研究员张燕生主讲的《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对策》专题,为了印证世界经济企稳向好那些年谁做出来的贡献最大?张教授演讲中列举了2009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10%,但是中国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0%。这样鲜明的数据,在演讲中的作用远远胜过上百字的铺陈描述,让观众一听便明白数字所代表的意涵:中国新兴市场对过去十年世界经济走出泥潭,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又如,张教授在讲到中国经济正出现一条新的趋势线时,用了四个方面的数据亮点,让受众一目了然。一是服务业增加值连续五年在GDP的比例上升了10个百分点;二是五年消费拉动增长的贡献率上升了将近十二个百分点;三是2012年我们的研发强度是1.98,到2015年上升到2.1,到2020年这个指标将达到2.5,这都是我们清楚地看到创新正一步步地成为我们增长的动力;四是在传统业态创造的就业减少,但新业态创造的就业增加,所以即使2015年GDP破7的情况下,我国就业形势仍然是很稳步上升的。再如,张教授在讲到在新常态下我国的创新热潮与创新活力时,从全国区域分布的三个梯队所投入的经费来展示各地的创新热情。特别是处在第一梯队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七个省市,研发强度都在2.27以上,其中深圳超过了4,特别是北京超过了6,名列世界第一。张教授说,处在第一梯队的地区2015年一年投入创新的钱就达到了8千亿人民币。也就是说照此投入十年,单单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创新投入就是8万亿。综上所述,通过数据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更客观、更准确、更明了,真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二)可视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5]东南电视台精心打造的《中国正在说》正是遵循习总书记的要求,议大事、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努力推出一期期有思想、有深度,有温度、有品质的讲好中国故事的精品力作。他们在诸多重大题材的宣传报道中,客观、准确地使用数据,大大提高了节目内容的真实性、接近性和说服力,对专题节目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益。比如,《〈中国正在说〉之贵州塘约:一个村庄的脱贫实践》专题,邀请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副主任、长篇报告文学《塘约道路》作者王宏甲作为主讲嘉宾,通过他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以鲜明的数据对比,反映出塘约这个穷山村走上富裕路的生动实践,让观众听了看了都深受感动,久久难以忘怀。2014年塘约村还是一个省二级贫困村。全村三千多人口,一千四百多劳动力,外出打工的达一千一百多人。这一组数据的亮相,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这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加上当年的一场洪水给这个村雪上加霜,使其更加贫困。穷则思变,在党组织的率领下,村民们经过两年多的探索、创新,很快走出了贫困的重围。农民人均纯收入从不到四千元提高到一万多元,增长了近三倍;村集体经济从不足四万元增加到二百多万元,翻了五十倍。这两组实打实的数据对比,彰显了一个从二类贫困村走向“小康示范村”的巨大变化。像这样生动实在且又看得见、摸得着的数据,在这个专题中比比皆是,都是在关键时刻点到让人开窍明了的关键之处。这种善于运用、巧妙运用数据的新闻报道方式,会让事物、事实更鲜明、准确地展现在受众面前,让受众对报道对象、报道内容清晰可见,更有亲近感,更有亲和力,切实达到以正确的舆论导向教育人、引导人。
(三)真实性
新闻报道运用数据来说明问题,以增强新闻的可信度、提高报道的感召力,是个十分必要又必须十分严谨、十分科学又必须十分慎重的问题。对新闻报道中所采用的数据,要客观、真实、权威,要说得出出处,经的起核查,切实做到一是一、二是二,这才是新闻报道发挥数据作用的根本所在、威力所在。东南电视台的《中国正在说》专栏之所以能够在全省乃至全国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其在数据应用上把关严格至关重要。他们采用的都是来自政府权威部门的统计、发布的数据,或者是深入实际调查统计的结果。特别是这些权威、准确的数据,又都是由权威专家之口说出来的,更增添了数据的魅力,显示出数据的光芒。比如《中国正在说》专栏推出的《治霾路上,我们一直在努力》专题,由中国工程院贺克斌院士演讲,首先这一国家级的专家在受众的心目中就是个权威人物。贺院士在讲到雾霾产生的内因时说,在过去三十年里,我们中国有三个快速,就是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机动化。中国从1978年城市化率不到18%,到了2015年上升到了56%;在八十年代,我们的钢铁产量在世界上根本排不上号,现在全世界50%以上的钢铁产量是中国产生的。再说水泥,现在全世界60%以上的水泥产量是中国贡献的。2009年,中国成为继日本、美国之后,机动车年产量和年销售量突破一千万的世界第三个国家。到了2013年中国的机动车生产、销售量突破了两千万。贺院士指出,在这三个快速化过程中,随之带来了跟雾霾相关的污染物也快速增长。从1990年到2015年的十五年间,我们的二氧化硫增长了一倍、氮氧化物增长了三倍、PM2.5增长了50%……这一系列触目惊心的数字告诫人们,这些污染物的快速增加给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2013年,中国发生大范围持续雾霾天气,全国将近1/4的国土面积笼罩在雾霾中。
(四)信服力
《中国正在说》在讲到快速发展中必然会带来某些不尽如人意的弊端后,话锋一转,辨证地引申出中国早在2005年就针对治理大气污染开始政府行动、全民行动。2012年PM2.5被列入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013年9月国务院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2014年中国开始重典治霾。截至2016年底,仅中央财政累计下达大气污染防治专项资金达423亿元。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对大气污染的防治行动高度重视、力度空前,防治效果显著。2016年全国的酸雨面积从过去最严重时占国土面积的30%降到了7%。同年5月,联合国环境署在第二次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布的一份报告,把北京在快速发展的同时,空气质量标准中的四个指标全面下降,还有两个正在努力作为一个典型推了出来。这样科学、严谨地使用权威部门发布的数据,又是通过权威人士之口说出,大大增强了新闻报道的厚度与力度,让受众在信服中得到启迪,在受教中获得鼓舞。这就是《中国正在说》的一条靓丽风景线。
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中国正在说》专栏正是脚踏实地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蓬勃大潮中,以生动形象的真实故事、以权威准确的鲜明数据,向国人、向世界“数说”着新中国的朝气蓬勃、新时代的阔步向前,诉说着伟大祖国的历史巨变,给世人以中华民族傲然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良好形象。
三、结语
《中国正在说》讲好故事以情动人。在讲故事时往往将具备魅力的细节事实相连接,挖掘出了故事趣味性的一面,叙事内容画面感强,如此有助于记忆,同时故事中起承转合的人物情节让观众在听故事时有情感体验的参与,从而形成情感共鸣效应,有助于有效传播,即节目传播力的体现。《中国正在说》用数据以理服人,相比于晦涩难懂不易于传播的理论化内容,简约美感而又形象化的数据呈现有助于观众的理解,形成认知,助于记忆,并具备强有力的说服效果,这正是节目公信力的体现。《中国正在说》用情理交融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讲懂中国故事,促进了传播力和公信力的传达,进而提升了引导力、发挥了影响力。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8年度福建省新闻研究重点课题“主题性报道如何落脚于传播力、影响力变现研究”(立项号:2018A01)研究成果。
注 释:
[1]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人民日报,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9.html,2017-10-28.
[2]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A].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C].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2016.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9/0107/c40531-30507321.html.
[3]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6(03):32-36.
[4]杨向明.从数据中寻找故事[J].新闻前哨,2019(09):34-35.
[5]习近平: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导向[EB/OL].http://news.hexun.com/2016-02-20/182350917.html.
作者简介:
魏曦英 福建工程学院人文学院专任教师,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媒体融合、舆论引导、媒体话语。
【责任编辑:许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