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环境下地方台文化节目
创新发展探究
颜 铭
晋江市广播电视台 福建 泉州 362200
摘 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地方电视台的节目为了获得更高的收视率,就必须携手新媒体,走媒体融合的道路。本文从地方文化节目的发展现状入手,文章首先介绍了融媒体的意义所在,再从节目的传播形态、内容以及互动模式三方面来阐述地方文化节目能够做出的创新举措,希望可以为地方文化节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融媒体 地方台文化节目 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新媒体具有海量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点,民众已经习惯于从网络上获取信息,并且也习惯于实时地在新闻下发表自己的评论。2018年,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视听新媒体发展报告》表明,超四成用户每天必看网络视频节目,45.8%网络视频用户已经不再接触电视、电台、报纸、杂志等任何传统媒体。从这份报告中,我们不难看出,新媒体技术通过互联网这个载体,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当今信息传播的格局,传统的地方电视台的影响力正在逐步下降,不再如从前一样是民众获取信息的第一选择。
新媒体的上升势头,给传统媒体带来了许多挑战。相比于新媒体,一来传统媒体的传播时效性不强,等到电视节目播出的时候,它在网上的热度都已经过去了;而且电视节目的限制因素较多,所以在节目内容的编排与设计上比较没有新意,模式单调;再者传统媒体与观众的互动性也不如新媒体,这就使得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也不如新媒体广泛。所以,电视媒体要想在当今信息市场的竞争中生存,扩大传播范围,提升影响力,就必须借助新的传播载体,进行信息资源整合。
“融媒体”充分利用了各种常见的媒介载体,把广播、电视、报纸等既有共同点,又存在互补性的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融媒体”并不是一个单独的独立媒体,而是整合了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的优势,使其功能、手段及价值得到了全面的升级,因此受众的认可度也极大提高。
要如何顺应当前“融媒体”大环境和民众对于媒体使用习惯的变化,在节目传播形态、节目内容、和节目播出的形式等方面要如何创新,便成为地方台文化节目制作者需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一、播放灵活,扩大传播
为了获得更多受众群体的认可与支持,就必须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信息技术,通过整合播出时间,调整传播模式的方式来更好的迎合受众群体的需求。从客观上来看,虽然新媒体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地方电视台依然有一批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不过,在收看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显著的问题,就是收视时间以及播放模式上容易出现不匹配的情况。国内一些收视率比较高的地方电视台,比如湖南卫视、浙江卫视、江苏卫视等都会采用网络与地方电视台接轨的方式,这样一来就提升了电视节目的娱乐特征与互动性。它们采用网台同播的模式,这就方便了一时之间无法在电视上收看节目的一些观众,他们能够直接通过门户网站或者视频播放软件观看,从而使得其可以点播、回看的方式来获取信息,确保了信息传递的效率也收获了大量的收视率,同时也扩大了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
我台的文化节目《老闽南》,观众除了能通过电视收看,还可以通过晋江电视台的官网和微信公众号同步收看,也可以在腾讯视频上进行回看。新媒体的播出方式,不仅方便了观众的收看,同时,晋江电视台的微信公众号在推送《老闽南》节目的时候,甚至是其他的公众号在推送与闽南文化有关的节目的时候,也可以直接将腾讯视频的节目链接到微信推文当中,这就极大地扩大了节目的传播途径。
二、紧贴观众,精准推送
电视媒体在“融媒体”的环境下,要注意调查观众在对于信息获取当时上的不同选择,在节目的研发和内容的设置上要做好精准定位。现在早已经不是“传者中心”的时代,随着大众传媒的多样化,传播受众逐渐变成了整个传播活动中最为活跃的决定性的因素。所以对于受众群体的细分,定位核心受众,有助于电视媒体更好地定位自己的节目。
在李良荣的《新闻学概论》中,按照媒介的明确的传播对象,可分为核心受众和边缘受众,节目的风格和内容自然就是满足核心受众的需求的。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分析节目核心受众的个性化选择,就是我们必须做的。
媒体工作者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和实地调查的方式,了解到核心受众对于文化节目的喜好。还是以《老闽南》的节目为例,节目的微信推文阅读量平均在3000左右,而明显高于这个平均数的节目内容,主要涉及的是美食、姓氏文化、晋江山水风光这三个方面。“民以食为天”,介绍当地的特色美食,是最能吸引受众的一种方式;而姓氏文化,因为涉及到自身的姓氏故事,所以很容易吸引到这个姓氏的受众群体;在风光方面,随着公众的出行率不断提高,有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了解身边的观光景点。所以这三类节目,就要更注重受众的感受,注意收集观众的反馈,从而更加贴近受众的心理。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调查观众对于节目内容的关注程度,建立一个目标受众的数据库,分析不同受众的的内容偏好,为观众定制符合他口味的内容,来进行更为精准的推送。
受众对于媒体的接受时间呈现“碎片化”特点,许多现代人习惯于在乘车、排队、用餐等碎片化的时间里获取信息,这也就决定了信息的内容一定要是短小精悍的,才能够达到抓住人心的效果。比较轻快的节目,比如美食类的节目,就可以展示一段制作过程,老师傅精湛的手艺是很吸引人的。若是比较沉重的主题,比如姓氏文化,可以参考《如果国宝会说话》的宣传视频的形式,将文物赋予人的思想活动,设计独白,让节目“活”起来。除了节目内容要简练、逗趣以外,其搭配的视频标题或者是推文的标题,也要设计吸引眼球的宣传词,才能够在短短的“碎片化”时间里吸引受众的目光。
三、文化自信,形成品牌
文化成为最近几年来,电视节目重点关注的内容。从2017年开始,文化类节目就开始大热荧屏,不同类型的文化节目分别表达着不同的意义。《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创新了之前百人团的形式,分出了少儿团、青年团、百行团和家庭团;湖南卫视推出的《声临其境》将“声音”元素融合于演员的精湛表演当中,《非凡匠心》邀请明星来学习中华民族的顶级工艺,有助于中国的传统工艺。不仅是文化节目大热,就是在荧屏上长居霸主地位的综艺节目中,也开始增加文化内容,而不是单单局限于玩游戏。
浙江卫视的《奔跑吧》节目,在《小城大市》、《保卫黄河》等节目中,就将当地的特色文化植入到游戏环节中,比如《小城大市》就是将义乌商贸的变迁融入到节目当中,来增加了节目的内涵。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石,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优势,在文化节目中注入地方优秀文化,寓教于乐,有利于培养民众的文化传承意识。根据传播学的框架理论,大众传媒并不是对现实的“镜子式”的反映,而是根据一定的立场和价值标准对事实进行取舍和加工的过程。电视节目的制作者,要充分挖掘当地的特色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老闽南》节目经常会拍摄闽南风情民俗活动,而制作者就会尽量展示出其中优秀的文化内核,像是宗族血脉的部分,从而弱化一些较为陈旧的内容,以此达到宣传传统文化的目的。
不仅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去粗取精,还要充分发挥当地的爱国基地、文化研究会、博物馆、传统村落等资源库作用。在《老闽南》节目中,就经常邀请专家学者担任嘉宾,与节目的主持人一起为观众讲授当地的文化知识,从而使观众了解家乡的悠久历史,也能够吸引更多人来为家乡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做贡献。也可以让青少年来介绍当地的传统文化,用说故事的形式或者是小小导游的形式,以此来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传承。在专家学者或者是“非遗传承人”的选择上,必须选择有分量的,通过他们在本专业领域的话语权来增加节目的公信力,以此形成节目自身的品牌影响力。
四、线下互动,有效互补
在节目形式上,地方文化节目亟需要做的是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加深观众对于节目的忠诚度。传统媒体不如新媒体的一点就是互动性不够强,因此许多传统媒体会举办线下活动来与观众互动,增加黏度。有一些节目就会与商家合作,推出旅游项目或者是美食项目,听众可以在旅游或者是品尝美食的时候,与主持人互动,甚至还能获得奖励,具有很高的参与度。这种旅游新产品依托于当地优质的美食文化,不仅能产生一系列的经济效益还能带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于地方的文化节目而言,可以举办分享会,邀请节目的热心观众和节目的工作人员、嘉宾一同开个茶话会,三方角度一同来交流对于节目的感受。分享会的形式并不局限于茶话会,可以活用新媒体,在节目播出的时候同时开个网络直播间,主创人员在线回答观众在观看节目时候的疑问,或者是交流当时的拍摄花絮,这都是有趣的增加互动的方式。甚至节目可以向社会约稿,热心观众可以向节目提供稿件,若是通过了节目组的审核,便会邀请这位“观众编导”到拍摄现场参与节目的拍摄。通过这样的线下互动,来消除电视屏幕这道“屏障”,从而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
五、结语
融媒体时代对于地方的文化节目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引领地方文化文化节目创新的一个机遇,也是让地方媒体人更新思维和加速实现转型的一个挑战。对于这种变化的趋势,我们要将电视节目原创能力强的这一优势不断发扬,在节目的品质上追求专业性,传播上追求快捷性,服务上追求个性化,方式上追求多媒体化,从而最终实现地方文化节目的多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2.张霄.新形势下地方广播电视台融媒体发展的思考与应对策略[J].传播力研究,2017
3.王维炜.论融媒体时代诗歌朗诵欣赏节目的复兴[J].新西部,2016
4.王亚娟,张萍,白广轩.新时代地方台做好文化传播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3).
5.李海梅.融媒体时代地方台广播美食节目的经营——以梅州电台交通广播美食节目《吃玩逛梅州》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7(6).
作者简介:
颜 铭 晋江市广播电视台《老闽南》栏目编导。
【责任编辑:温华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