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周年的
媒介记忆建构
——基于《人民日报》与《深圳特区报》的比较分析
贺 艳,邓桢泓
西南政法大学 重庆 401120
摘 要: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重大的新闻议题受到媒体的高度重视,而媒介又是承载信息的中介物,在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承担着记录和建构媒介记忆的责任。本文以改革开放40周年为研究对象,运用内容分析法,试图探究《人民日报》与《深圳特区报》是如何建构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以及两者之间的区别,研究的内容包括记忆建构的形式、建构的主题等。研究结果发现,《人民日报》注重政治议题的建构,并以段落式的形式呈现;而《深圳特区报》侧重社会民生议题的建构,以独立成篇的形式报道。因此,我们应该深入思考不同媒介在记忆建构中扮演的角色和功能,以促进媒介之间的互动与融合。
关键词:媒介记忆 改革开放40周年 记忆建构
媒介记忆是“媒介通过对日常信息的采集、理解、编辑、存贮、提取和传播,形成一种以媒介为主导的人类一切记忆的平台和核心,并以此影响人类的个体记忆、集体记忆和社会记忆。”(邵鹏,2016:4)[1]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中央媒体及地方媒体对改革开放40周年进行了系列报道,为人民群众了解国家发展提供了窗口,同时也建构了关于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媒介记忆。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国家的重大新闻议题,具有相当大的新闻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一新闻记忆在媒体中是如何建构的,呈现出什么特点,对公众的认知态度又产生什么影响,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而,改革开放40周年的系列报道为研究媒介记忆的呈现和意义建构提供了一个典型案例。
本研究试图从媒介记忆理论为出发,探讨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在传递新闻信息和建构媒介记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将通过定量的内容分析法对中央媒体《人民日报》及地方媒体《深圳特区报》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表现进行系统的比较分析,努力揭示不同媒体在媒介记忆的呈现方式及主题建构方面的异同。
一、研究方法与研究问题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是利用改革开放40周年这一新闻议题来考察媒介记忆建构的一项比较研究。研究样本选取《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选择这两家报纸的原因主要在于,它们分别代表了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人民日报》具有权威性和官方性,其发行量和影响力在中国当属第一;而《深圳特区报》是深圳特区的权威媒体和第一大报,其作为地方媒体的代表具有典型意义。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样本的数据统计分析、审视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对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建构的全貌。就研究时段来讲,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年,有大批的纪念性新闻报道涌现,因此本研究决定,以2018年1月1日到2018年12月31日这一时间段作为研究时段。
样本的获得方式为:以“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关键词,利用在线数据库“《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全文检索系统”及深圳特区报电子版网页先后对文章的标题和正文进行检索,在符合“改革开放40周年”和“排除无关报道及文章”的两个条件下对研究样本进行筛选,最终得到311篇报道,其中《人民日报》样本数228篇,《深圳特区报》样本数83篇。本文以“篇”作为内容分析的单位,凡是报道的新闻内容主题与改革开放40周年相关,并且有消息来源提供的,均纳入分析样本。
(二)研究问题
本研究将讨论以下具体问题:第一,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中央媒体和以《深圳特区报》为代表的地方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分别建构了什么媒介记忆?第二,《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分别利用何种形式来建构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第三,《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在媒介记忆建构方面是否存在差异?
(三)类目建构
1.主题呈现
(1)消息来源:①政府(包括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新闻发布会等);②本报记者;③新华通讯社;④外国媒体或其他通讯社;⑤专家学者。
(2)报道涉及的主体:本研究所分析的报道关涉主体可以分为以下5类:①政府机构;②企业;③普通民众;④国际主体;⑤改革先锋。
(3)报道主题:报道主题分为以下5类:①政治层面,包括政府会议、政府文件、政府行动等;②经济层面,主要包括经济建设、企业发展等;③文化层面,主要指人类精神层面的文化活动,包括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审美情趣等;④社会民生层面,主要是指民众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等;⑤科技层面。
2.建构形式
(1)发表月份:1月-12月。
(2)文本类型:①消息;②通讯;③人物专访;④图片新闻;⑤其他。
(3)报道篇幅:①一个段落;②两个段落及以上;③独立成篇;④报道系列/连载。
(四)信度检验
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分为四个类目,分别从《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中,随机抽出50则新闻,一共抽出100则新闻给予两位新闻传播学院的研究生进行编码测试,编码完成后的相互同意度分别为:消息来源0.88,报道涉及的主体0.87,报道主题0.85,文本类型0.85,报道篇幅0.83。
二、“政治”与“民生”: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主题呈现
媒介作为承载信息的中介物,在一定程度上担当着耳目喉舌的作用,在国家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介自然而然的担负着记录和建构历史的重任。但是不同的媒介对于同一新闻议题的记忆建构是不同的,它们有各自的侧重点。笔者主要从报道的消息来源、报道的主题和报道涉及的主体三个方面来探究《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议题呈现中分别凸显了什么报道内容,以及两者在媒介记忆建构方面所存在的差异。
(一)消息来源
消息来源主要指报道中新闻事实的获取来源或新闻转发的来源,这决定着新闻内容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笔者对2018年《人民日报》、《深圳特区报》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的消息来源进行整理,统计其所在的报纸版面,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的官方消息居多,《深圳特区报》则主要依靠本报记者自主采集信息。对两份报纸消息来源的皮尔森卡方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差异(X2=57.509,df=4,p<0.001)。
1.人民日报:官方消息为主
由表1可以看出,《人民日报》与《深圳特区报》在消息来源的选择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人民日报》的消息来源主要是“政府机关”,占总样本数的47.4%,接下来依次是“本报记者”、“新华社通讯”、“外媒或其他通讯社”以及“专家学者”,它们分别占比28.9%、10.5%、7.0%、6.1%。《人民日报》属于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为了保证其权威性和官方性,会选择可靠性更高的政府机关作为主要的消息来源。政府是改革开放政策的执行者和决策者,在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闻议题上有着无人可及的权威性,而《人民日报》作为党的耳目喉舌,自然会在第一时间获得政府的官方消息。
2.深圳特区报:依赖记者自己寻找消息
《深圳特区报》中“本报记者”这一消息来源占样本量的绝大多数,达到了75.9%。接下来依次是,“政府机关”、“新华社通讯”、“专家学者”、“外媒或其他通讯社”,它们分别占总样本的12%、7.2%、3.6%、1.2%。《深圳特区报》是深圳的一家地方性媒体,其见证了深圳在改革开放历程中翻天覆地的巨变历程,在40周年之际自然会报道深圳地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相关新闻。但《深圳特区报》不似《人民日报》权威,难以第一时间获得官方消息,因此需要报社记者自己去寻找消息进行采访。地方媒体为了使民众了解更多与自身切身相关的新闻信息会对改革开放40周年地方及企业的发展进行报道,会对改革开放40周年深圳地区的成果进行报道,而这些新闻信息都是需要记者本人去寻找和采访的,因此《深圳特区报》主要依赖记者本人对消息的寻找。
(二)报道主题
报道主题对新闻来说至关重要,它决定着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的关注角度、关注重点,还影响着新闻媒体的受众群。因此,分析改革开放40周年议题的主题构成可以剖析出媒介在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建构时的观点、立场及关注重点。对两份报纸报道主题的皮尔森卡方分析结果呈现出显著差异(X2=40.759,df=4,p<0.001)。
根据表2的统计数据可知,《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在报道主题的取舍上有所不同。《人民日报》的报道中更多关注的是政治层面,较好地担当了耳目喉舌的作用,充当了改革开放40周年信息的播报者。《深圳特区报》则更多关注改革开放40周年与民众日常生活的关系,体现了地方媒体的特性。
1.人民日报:以政治层面为主
表2的数据所示,《人民日报》的报道重点集中于政治层面,占总样本56.6%,其次是社会民生、文化层面、经济层面、科技层面,分别占比18.9%、11.4%、11%、2.2%。《人民日报》受党政性质影响,其有义务和责任刊登党和国家有关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方针、政策,所以其在改革开放40周年议题上侧重于政府会议及领导人讲话等层面。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报道主题的选取受政治因素影响颇深,使得报道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社会民生、文化、经济、科技等多层面的报道,这是《人民日报》在媒介记忆建构上的一个缺失。
2.深圳特区报:以社会民生层面为主
《深圳特区报》中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侧重于社会民生层面,占总样本44.6%,其次是文化层面、政治层面、经济层面、科技层面,分别占比22.9%、18.1%、12%、2.4%。《深圳特区报》属于地方性媒体,其消息来源也主要是本报的记者,不具有政党性质,因此会报道更多诸如“庆祝活动”、“成就展示”等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
(三)报道涉及的主体
本研究根据新闻报道的具体内容将新闻中涉及的主体分为政府机关、企业、普通民众、改革先锋、国际主体五大类。根据表3的统计数据可知,不同媒体的新闻报道所涉及的主体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对两份报纸消息来源的皮尔森卡方分析结果也呈现出显著差异(X2=43.767,df=4,p<0.001)。
统计结果显示,《人民日报》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新闻报道中涉及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关”,占总样本的53.5%,这与前文中《人民日报》报道主题主要是政治层面不谋而合。接下来依次是,普通民众(22.4%)、国际主体(12.3%)、企业(7%)、改革先锋(4.8%)。《人民日报》之所以关注政府主体是因为报道专注于报道改革开放40周年中的政府会议及领导人讲话,政策的执行者和发布者都是政府机关,因此报道中的主体必然是政府。
《深圳特区报》涉及的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60.2%),其次依次是政府机关(27.7%)、企业(7.2%)、改革先锋(3.6%)、国际主体(1.2%)。根据数据统计可以发现,《深圳特区报》的主要关注点在普通民众,带有鲜明的地方媒体色彩。
三、“段落式”与“独立成篇”: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建构形式
笔者参考“汶川地震”相关研究论文,发现徐开彬、徐仁翠学者从具体报道文本入手,结合内容分析法,分析了“汶川地震”记忆在报道数量、文本类型和报道篇幅方面的具体呈现,探讨四川地方媒体塑造“汶川地震”记忆的过程。借鉴前者经验,本文同样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的建构形式做数据分析,通过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报道篇幅和文本的类型之间的交叉分析,解读出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建构形式。
(一)报道数量及时间分布
媒体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记录者,时刻关注着改革开放40周年的变化历程,在特定时间段内媒体对新闻议题报道数量的起伏也能反映该新闻事件的重要程度及发展状态。从统计数据来看,《人民日报》对于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的关注度高于《深圳特区报》,两者在报道数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人民日报》报道总数为228则,《深圳特区报》为83则。
在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月报数量分析中,如图4所示,2018年一整年《人民日报》及《深圳特区报》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几乎没有中断,10月开始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呈显著上升趋势,报道数量波峰出现在改革开放日所在的12月份,即波峰出现在纪念日前后。
(二)报道篇幅
新闻报道的篇幅可以反映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在媒体报道中的深入程度,通过表5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差异:《人民日报》样本中占多数的是“两个段落及以上”(43.4%),“一个段落”占比29.8%、“独立成篇”占比21.5%、“报道系列/连载”占比5.3%。而《深圳特区报》与《人民日报》不同,主要以“独立成篇”(61.4%)为主,然后是“两个段落及以上”(24.1%)、“一个段落”(8.4%)、“报道系列/连载”(6.0%)。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深圳特区报》对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的深入程度比《人民日报》高,且《深圳特区报》以独立成篇报道为主,《人民日报》以段落式报道为主。
1.人民日报:段落式报道为主
《人民日报》对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段落式呈现居多,具体表现为:(1)“改革开放40周年”作为政府会议中的一个内容议题出现在会议相关报道中。例如2018年11月19日刊登在头版中的新闻《习近平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里面摘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经验总结以及对改革开放未来发展的展望。(2)政府官员的发言记录,如3月6日刊登的《携手新征程 共创新作为——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开幕式侧记》,人大代表提到了改革开放40周年为国家和地方带来的改变以及未来持续贯彻改革开放政策的决心。
2.深圳特区报:独立成篇为主
《深圳特区报》主要以“独立成篇”为主,“独立成篇”的文章大部分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活动,如11月9日刊登的《大潮起珠江——广东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展览》从展览活动入手具体报道了展览地点、展览时间、展览物品、参展人数等。
此外,我们从表5的数据可以发现两个媒体的“系列报道”严重缺失,系列报道的内容多是改革先锋的人物表彰。由此可以看出,《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都缺乏对新闻议题的持续性的关注和深度挖掘,这是媒体在报道重大新闻议题时需要改进的问题。
(三))报道的文本类型
新闻体裁,是指新闻所报道内容的表现形式。本研究根据《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具体报道,将新闻体裁分为消息、通讯、人物专访、图片新闻和其他五大类。根据表6的数据可知,《人民日报》中通讯报道数量占多数(52.2%),其次是消息(37.7%)、人物专访(4.8%)、图片新闻(4.4%);《深圳特区报》中消息最多(56.6%),其次是通讯(31.3)%、人物专访(7.2%)、图片新闻(4.8%)。
1.人民日报:以通讯为主,消息为辅
通讯是一种详细、生动的新闻报道体裁,篇幅较长,它报道的事实往往比消息更形象、更生动,但时效性相对较弱,这类报道通常需要记者进行深度挖掘。《人民日报》的通讯样本有119则(52.2%)。改革开放40周年中通讯多为事件报道,人物通讯较少,主要内容包括:(1)习近平改革开放40周年的政府会议及领导讲话、政策文件,如《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报道了领导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内容、总结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取得的成就以及改革开放政策未来的发展态势;(2)地方及企业的发展现状,既包括改革开放试验区所取得的成就又包括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改革开放政策红利下的突破和发展。(3)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果展示,如《40年交通出行的巨变,是老百姓感触最深的变化之一》报道了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交通环境的巨变,总结了铁路、公路、航空等建设的发展成就。
2.深圳特区报:以消息为主,通讯为辅
消息是指对新近发生的事实进行的快速而简洁的报道,非常注重时效性,符合现代社会快速传播的需求。这种时效性可以让读者第一时间阅读到重要的新闻信息,从而保障民众对重要事件的知情权,发挥媒体的社会功能。《深圳特区报》的新闻体裁以消息为主,有47则,占总数的56.6%。从新闻文本来看,改革开放40周年的消息内容包含以下两个方面:(1)政府会议及领导人讲话。与《人民日报》不同的是,《深圳特区报》对政府会议和领导人讲话采取的是消息报道,注重实效性而缩减篇幅,让深圳特区的民众更快地了解国家政策。(2)改革开放40周年的各项庆祝活动,《深圳特区报》推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综艺晚会”系列报道,用简洁语言对晚会的主题、参会人员、晚会流程等进行报道,第一时间传递准确消息,让民众共同欢庆改革开放40周年。
四、结语
改革开放40周年是重大的纪念性事件,而媒介在建构纪念性事件记忆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依托着改革开放的纪念周年,各个媒体展开了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性报道,使得改革开放的记忆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心中延续下去。这种记忆建构在唤醒老一辈人的记忆的同时也填补了新一代年轻人对于改革开放的记忆空白,有利于凝聚人们对于国家和地方的共同记忆,指引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笔者通过整理、分析《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中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报道,对于中央媒体和地方媒体对改革开放40周年记忆建构的主题和形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笔者将本文的研究发现总结如下:《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在改革开放40周年报道内容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第一,《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议题呈现方面存在差异,《人民日报》注重政治议题的报道,报道涉及的主体主要是政府机构,建构了一种国家媒介记忆;而《深圳特区报》注重社会民生议题的报道,报道涉及的主体主要是普通民众,建构了一种地方媒介记忆。第二,《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在改革开放40周年媒介记忆的建构形式方面存在差异,《人民日报》以段落式报道为主,摘录和引用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深圳特区报》以独立成篇的报道为主,报道了具体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缘由。
媒介作为承载信息的中介物,在国家重大新闻事件发生时,媒介自然而然的担负着记录和建构历史的重任。但是不同属性的媒介对于同一新闻议题的记忆建构是不同的,它们的报道主题、报道形式、建构新闻事件意义的各种差异会给民众带来迥异的认知。本文所选取的《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一个是综合性党报,一个是地方性媒体,两者对于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存在明显差异。《人民日报》具有意识形态属性,代表了国家的立场和态度,“这种主流意识形态能提供对过去和现在的整体性解释,更加全面地反映了社会和历史发展的主要特征和趋势”,[2]能够凝聚中华民族关于改革开放40周年的整体记忆,因此《人民日报》对改革开放40周年新闻议题的媒介记忆建构呈现为一种国家记忆。而《深圳特区报》作为深圳地方性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属性,所以它更多的报道了地方发生的重要活动和新鲜新闻,满足深圳当地的受众对于信息的需求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具有极强的地方性,它建构的媒介记忆呈现为一种地方记忆。具体表现为:《人民日报》倾向于发挥其耳目喉舌的功能,注重政治议题的报道,积极为民众提供政府官方的第一手资讯。而《深圳特区报》作为深圳地区的报纸更加注重地方民生议题的报道,贴近当地民众生活,更好地记录深圳特区的改革开放历程。
虽然本研究比较分析了改革开放40周年《人民日报》和《深圳特区报》的不同媒介记忆建构。但是本研究还是存在很多的不足,首先,本研究仅做了横向的比较研究,缺乏纵向的研究,未来研究或许可以将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变迁;其次,由于新闻内容的归类均依靠人工判定,虽然设置了信度检验环节,但仍可能存在判定不客观的情况;最后,受笔者自身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的限制,对内容的分析可能流于表面,在深度上可能略有欠缺。
注 释:
[1]邵鹏.媒介记忆理论:人类一切记忆研究的核心与纽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4.
[2]唐远清,许海.论大众媒介在政治传播中的角色[J].青海社会科学,2014(1):16-19.
作者简介:
贺 艳 西南政法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影视传播及媒介文化。
邓桢泓 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研究生。
【责任编辑:许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