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文化纪录片的创新模式探索
——以腾讯视频《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为例
洪桢婧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周口 466000
摘 要:国产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历来都是纪录片创作中一个重要分支。随着新媒体平台的不断崛起,传统平台的文化纪录片创作呈现出主题传统、创作模式偏教化以及新媒体属性弱等发展局限性。虽然有些评分很高,但是在商业化运作的当下亟待突围。本文以腾讯视频新推出的一档旅读文化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为例,分析该文本的创新发展模式,并结合当下互联网一些优秀文化纪录片的个例为当下的大型国产文化纪录片提供一些新的发展模式思考。
关键词:国产文化纪录片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 创新发展模式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于纪录片创作的大力扶植,中国的纪录片创作正在全行业内迎来属于它的最好时代。[1]在此政策红利的加持之下,在以新媒体平台为主的创作大环境下,传统纪录片创作亟待突围。而文化类纪录片作为纪录片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当下也迎来了创新突破的关键时刻。在分析了中国国产高分文化纪录片的创作现状后,我们以腾讯视频新推出的一档旅读文化纪录片为案例,在深入分析其创新模式后找到一些文化类纪录片的创新思路以飨新的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发展。
一、高分国产文化纪录片创作现状分析
国产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历来都是纪录片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从创作内容到播出平台甚至是媒体评分上,这一类型的纪录片创作从来都收获了很高的评价。为此我们整理了在豆瓣影视平台上近年来评分9.0以上的10部国产文化纪录片概况。
作者通过对于豆瓣平台评分9.0以上的10部国产文化纪录片代表集目进行文本细读,从叙事视角、叙事线索包括人物情节等主要侧面深挖。综合出这些高分纪录片在创作上存在的一些问题;相较于视频平台的创作来说,国产文化纪录片存在以下几个不足:主题过于传统、创作模式偏教化并且新媒体属性较弱。
(一)主题过于传统
考虑到要与国家的大政方针紧密契合,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的一大特征就是主题过于传统。传统文化纪录片的创作一般是以历史、地理甚至文化传承为其首要考量选题。在以豆瓣排名前10的文化纪录片的数据统计为例:历史主题的占据4部,文化传承的占据3部,地理类型的占据3部,可以说是均分状态。以《河西走廊》和《玄奘之路》为例,历史题材的关注对象多是大时代的宏大叙事,与近年来史学界更加偏爱的生活史亦或是个人史的关注非常少。但是相较于当下互联网平台上流量盛行的现状来说,这些主题如果不能想到合适创新的表达方式,只是一味地输出,则很难能够吸引年轻观众,特别是九零、零零后观众的关注。
(二)创作模式偏教化
视频网站和传统纪录片的生产主体不同,因此选材视角和叙事策略能最直接的反映出其创作模式上的一些特征。文化传承类型纪录片以《手艺》和《一百年的笑声》为例,“大国工匠”精神的传承、文化艺术的时代发展需要有这样的持续鼓舞,但是以上纪录片在创作叙事上却极易出现单线性的输出视角,内容上也多囿于自说自话,缺乏与观众的一种沟通意识。一些优质的国产文化纪录片虽然主题上一度契合国家大政宣传的方向,但是因为主题过于宏大,因而从内容生产上来说,很难兼顾到一些从“人”本身出发的视角。一度为了视觉奇观化的展现而刻意做“大”,这一点上除了体现在文化传承类型的纪录片,历史与地理题材的文化纪录片生产上也很突出。
(三)新媒体属性弱
新媒体属性弱这一点,主要是考量视频网站和传统纪录片有着不同的生产主体。传统的国产文化类纪录片播出平台一般都是央视或其他:央视纪录片频道或是地方卫视平台。虽然后期可以看到这些纪录片在网络上投播的迹象,但是从整体的播出效果与观看人群统计来说,却并没有收获和自己的网络评分等高的收视效果。缺乏一定的新媒体时代的传播营销策略是这一类型纪录片后期衍生生产最应注意的。时代大环境给予我们更为丰富的意义生产空间,而这也建立在沟通的基础之上。很多网络平台的纪录片生产策划通过网友的测评反馈能够及时把握住创作动向,这一点是很多传统文化类纪录片在理念上需要及时更新学习的。
二、互联网模式下文化纪录片《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案例分析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是由腾讯视频出品的一档创新突破的旅读文化纪录片,由企鹅影视与大伙儿纪录联合制作。第一季一共有8期节目,每一集时长45分种。以书籍为线索,由夏雨、陈粒、西川担任嘉宾,展开一场日本文化溯源的“旅读”之行。该纪录片于2019年6月27日起每周四在腾讯视频上线。
表二是我们根据已上线的第一季共8集的内容整理出来的一个纪录片分集创作概述。
综合表分集信息的统计,不难发现《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部纪录片与我们通常看到的传统纪录片有很多不同。该片体量轻盈,且有属于自己的良好播出平台:互联网端的腾讯视频。同样,在内容生产上,它也体现了一“小”一“大”,以点带面、环形叙事的创作特征。
(一)创新模式之“小”
创新模式之“小”,主要是从纪录片的主体内容层面出发去探寻。在主题的处理上,该系列抛弃了宏大主题,从衣食住行文学美术等最贴近人本身话题的一些小专题出发,同时挑选了三个文艺领域较为小众的“嘉宾”以“类v-log拍摄”的模式展开我们的阅读旅程。同样这部系列纪录片的拍摄和画风也是日式小清新风格的,在必要处还会以简笔漫画的形式分章节展现。
1.小专题
这部纪录片体量轻盈,首先,在播出平台腾讯上采取周播的形式,因而从2019年的6月上线后一直播出延续到8月,每周在片尾留有预告短片,给观众以期待。整体而言分散了集中播出造成的接受疲惫。其次,虽然制作内容很丰富,但是采取了三个嘉宾三条视角的讲述线路,分担了一集45min中的中等体量。让大家在看的过程中能够形成心理上的观看秩序,同时这种分散的处理手法迎合了当下的“短视频”播出特征;即短小耐看,符合当下人的上网习惯。最后,每一集都有一个契合的小专题,从人类自身出发的衣食住行甚至是由此衍生的文学美术音乐等。把一个国家比做人,这样的观看视角更像是进入了人的肌理中,用显微形式洞察内在。
2.小众化
《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在播出之先,在腾讯视频放出先导片时就让笔者对该纪录片充满好奇,其中一个原因便是纪录片嘉宾的选择。这部纪录片选择了三位嘉宾,这样的体量设置比较得体。看嘉宾身份虽都不是什么流量明星,甚至可以说很小众。但细琢磨,这三人的气质和日本有着很多搭衬的地方。在第一集中,就在序的部分介绍了三人的身份,西川是北大教授、诗人,夏雨是文艺片演员,陈粒是独立音乐人。当然片头选取了三人在日本的音像画面。首先,充分利用这种文化上的勾连,在这一点上体现了创作小组的深谋远虑。同样因为小众,在当下这个“社群出圈”的时代宣传背景下,由这种小众嘉宾引来的关注度是否不少我们也未可知。
同样,纸质阅读在现下这个众媒时代已然小众化趋势明显。这样一场旅行加阅读的形式是否体现了导演组设置之初期望人们回望纸质阅读现象的一个心愿。2019年被称为“vlog”元年,这部纪录片拍摄中有很多视角与此趋同,在一个不断崛起的小众化视频制作领域,摄制组能够如此敏锐让人欣喜,体现了超强的新媒体属性。
3.小清新
首先,“小清新”的日式摄影风格一度在国内引起很多网红拍照的关注热度。这种摄影风格最大的特征就是“恬静美好”。在《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这部纪录片中,为了迎合当下的一脉审美主流风潮。这种摄影甚至后期调色风格在美学意义上最大程度接近了“小清新”的创作理念。其次,就是片中分层次处有很多简笔漫画的处理。这种漫画在动画打底的基础上有了多变活泼的风格,趋向“小清新”创作理念。同时,背景音乐的选择上也是极致追求简单轻松愉悦的风格。
(二)创新模式之“大”
创新模式之“大”,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这部纪录片是否与我们从前看到的文化类纪录片类似,去关注一些宏大内容处理。但是在第一季的内容整体观看完成后会感知这种“大”是不同于以往的“大”。它更多呈现的是大空间、以及由今述古,谈古论今的历史观。同样这样一部包裹着“旅读”创新外形模式的文化纪录片不仅有“嘉宾”的品味感知,更有每个专题下书单中作家的人生情怀展现。
1.大空间
日本的旅读之行首集从首都东京出发,而后7集的内容中整个纪录片的旅行路线也是跨越了日本本岛,所到之处均已在上表中整理得出。以单集的旅行书单为纲,去到所对应的具体地理位置。片中有很多的地点都是我们从前在阅读或者媒体平台上了解留意过的,但是可能碍于刻板印象或是大众印象。再加持了书单中那些细腻的笔触后,在新的旅读过程中嘉宾的引导下,这些或熟悉或不熟悉的地点被赋予了新的内涵。例如被誉为“东京后花园”的轻井泽,从前熟知它是因为其相较于大城市更突出的自然生态。在旅读背后,我们知道这里的咖啡店曾是约翰·列侬的最爱,同样在建筑方面也汇聚了日本新兴建筑的一些翘楚。在不一样的人文解读背后,地标开始焕发新生。
2.大历史
如果没有历史作为支撑,我们很难想象在一个单薄的当下时空中如何去全面解读一个国家。在旅行的轻松状态下,在历史横经纵纬的呈现上,也能够窥出不同以往的主体内容。在国人特别是年轻人对于日本的印象还停留在动漫、二次元等一些娱乐化的符号上时,由历史人物带出的历史景观哪怕就是片段化地呈现,也都会加深大家对于这个国家三维时空中更立体的理解与认知。从海洋岛国的渔业发展、百年老店千年寺庙的前世今生。从战国时代的社会分层到今天城市白领的“社畜”生存现状。这部文化纪录片最大程度上将大历史关怀到了小个人。
3.大情怀
第一集的开篇也是序,告知大家这样的旅读之行更是一个认清自己的过程。为整部纪录片的气质定下一个基调。阅读式的旅行是该纪录片非常成功的一个出发点。之前在纪录片不断尝试炫技甚至奇观化内容呈现时,纪录片的情感、美学包括思想都一度缺乏,[3]而源于纪录片的情怀也一度被涤荡。旅读式纪录片在诞生之初就很好地规避了这些潜在的担忧。并且摒弃掉了以往直抒胸臆的教化模式,而是追求那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来表现主创团队的创作情怀。这种不着痕迹的理念实为一种大的创作情怀。
(三)以点带面,环形叙事
以点带面主要是该纪录片在命题式作文的框架下,讲述一个国家实则是一个不小的工程。那么在计划之初采取以点带面的形式能够最大化地稀释掉只有8集体量却想面面俱到的担忧。这里的“以点带面”主要是从两个角度出发;一个点就是纪录片分集分专题展开论述。另一个点就是纪录片在每一集也就是每一个章节里还按照一共三个嘉宾来展开不同的导游路线。根据这三个人决然不同的三种气质来更加垂直细化表达内容。以“喝的好奇”一集为例,其中三人就分别带领大家了解了“酒、茶、咖啡”这三种代表性饮品,将这一专题的横向与纵向都展开了全面地挖掘。
纵观8期的内容不难发现,该片叙事上采用环形叙事结构,由人出发再回到人。第一集中的序的篇章不仅带出三个本次环游的三位导游。西川是诗人,夏雨是演员,陈粒是独立音乐制作人,他们来到东京关照到这个国际化大都市里生存的日本国民的现状,探究人类孤独的本质。同样在最后一期更是主动拜访了当下日本文学艺术影视领域的名人,在对谈中展现多样性。这样从人到人的表达是一种叙事形式上的回环。
三、融媒体时代国产文化纪录片的创新突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综合第一部分对于国产文化类纪录片在创作甚至是宣发上呈现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当下互联网环境下一部分网络生产平台的优质作品,我们对于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思考出了一些新的方向。纵观中国纪录片,特别是文化类纪录片的历史发展演变,创作理念上的革新是印证时代变化发展的一个佐证。而为了顺应新的融媒体发展背景,我们同样综合一些优质的纪录片生产,从选材视角的创新以及纪录片的新媒体传播策略的角度给出回应。
(一)他山之石:优秀文化纪录片的借鉴学习
除了在第二部分重点分析的纪录片文本《是面包是空气是奇迹啊》之外,近年来还有很多突出作品。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视频内容在创作生态上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纪录片产业的大力扶植与关注,同时越来越多的观众群体也开始从“影剧综”单一的娱乐审美疲态中跳脱出来,开始关注一些现实主义的创作,观赏纪录片成为一个优质选择。《如果国宝会说话》、《西南联大》等主流的文化纪录片的成功运作都是不错的突破途径。这一类型纪录片深谙开掘年轻观看群体,同时善于结合互联网渠道为自己拓展宣传平台。以《我在故宫修文物》为例,该片在央视平台播出时候反响平平,后来在B站平台上却大火,引起了年轻人的热切关注。之后还被拍成大电影搬上荧幕,是互联网时代纪录片成功运营的典范。[4]NHK一些经典的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就采用了主持人导览介绍与历史探秘的手法展开解说,例如《王朝的恶女》等。不仅形式新颖还能够通过主持人到访串讲的形式开解出与观众之间更多的沟通连接。相较于我们从前传统的纪录片创作样式来说,是值得思考路径突破的一个较好启示。
相较于以往符合我们观看习惯的历史类题材的纪录片来说,如何做到推陈出新,吸引一定量的观看是一个编导创作人员应当下功夫去思考的问题。在哔哩哔哩(bilibili)网络视频平台上播出的一档历史文化类纪录片《历史那些事儿》,一经播出就成功收获了大量的网络用户与年轻群体。这部纪录片以历史名人的故事讲述为背景,带出一个大的时代背后那些不为人知的冷门历史。同样,创作形式上的创新是它最大的亮点。轻体量的纪录片最适合当下的互联网观看与播出习惯。“小剧场搬演”+“幽默化网络流行语”+“动画风格”等凑成了这部纪录片“中二风格”的体现,以《一个吃货苏东坡的传奇人生》为例,在这部片子中,以美食家苏东坡的经历为背景,将其跌宕起伏屡次遭受贬谪的经历生动而传神地演绎。最终呈现出一个我们在课本与传统历史教学理解之外的更立体全面的历史人物形象,同样对北宋的那段历史也勾起了兴趣。是近年来很成功地运作历史题材纪录片的一个典例。
(二)理念思考:传播生产背景下的创新策略
1.创作理念的演变
从纪录片的创作理念演变上来说,文化类纪录片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蹒跚前行,不断变革的过程。《话说长江》那个囿于单向输出的宣教模式的时代早已过去,当下的纪录片生产如果想要取得突破,应当在理念上求新求变。在AR/VR等交互技术都跃跃欲试的当下,注重沟通是纪录片传播过程中首先要着重把握的。很多综艺节目在后期会根据网络平台上的观众评论来不断调整和修订后期的选题和创作思路。这里最大程度上体现了传播中的沟通意识。因而我们要改变以往单一的线性输出模式,在创作理念上更多地顾忌到观众的观赏体验。
2.选材视角的创新
《如果国宝会说话》是一档历史文博类型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突破了我们从前对于冰冷冷不会说话的博物馆文化的刻板印象。在《我在故宫修文物》的基础上更进一步,这一次试图将一些厚重印象的国宝进行拟人化处理。用5分钟的时间去讲述一个个国宝背后的故事。该片将一个个“大国重器”浓缩在了五分钟的视频里,穿越古今王朝、探访先贤今人,着重讲述国宝背后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和曲折经历,在引人入胜、跌宕起伏的故事中,寻找中华魂魄,使观众身临其境,领略中华国宝不朽的价值与魅力。是“旧瓶装新酒”的很好例子,体现了选材视角的创新。
3.新媒体传播策略
网络微纪录片的广泛传播促进了传统纪录片的复兴,也为纪录片“走出去”提供了更多思路,2019年年初除了电影《流浪地球》与美国知名的互联网视频平台Netflix合作之外,另一个突出代表就是从央视离开并自己独立门户的纪录片导演陈晓卿团队的作品《风味人间》。与以往的代表作《舌尖上的中国》不一样,这一次编导团队从选题,题材选择到制作宣发等角度都体现了高度自觉的国际化视野。《风味人间》去到全世界七大洲八大洋去探寻世界各地的美食故事,探寻美食背后不同的人文魅力。与《舌尖》不同,走出国门的叙事主题本身也是主动契合全球化大环境的理想思路。因而国际化视野尤其利于纪录片的跨国际传播。
同样,在更多地顾忌到受众体验的同时,在制播形式上也应当变化,尽量追求小而精的轻体量。同样,采取季播的形式能够更好地在播出后不断修饰优化播出策略,争取做到更好。
当下的传统文化类纪录片生产已经到了需要突破天花板的关键时刻了,在互联网的产业大环境下,纪录片创作要融入更多的新鲜元素,要符合现代人上网的习惯,[5]利用好新媒体的传播属性。从传播理念上来说,要能留出更多与观众探讨的空间,形成互动。从叙事手法上来说,要更加追求个性化,多元化的创作手法。只有在这样才能够助力于传统国产文化类纪录片的突破式发展,真正迎来国产纪录片发展的“春天”。
注 释:
[1]多政策扶持 国产纪录片迎来“春天”[EB/OL].http://news.cntv.cn/2015/06/18/ARTI1434598197942538.shtml.
[2]十部评分9.0以上的国产文化类型纪录片[EB/OL].https://movie.douban.com/.
[3]张同道.2018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J].现代传播,2019(5).
[4]罗倩倩.我在故宫修文物走红因素分析[J].大众文艺,2019(7).
[5]李珑.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创作路径的改变[J].传播力研究,2019(5).
作者简介:
洪桢婧 周口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
【责任编辑:黄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