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ngshengzhangmei

视觉话语理论下人民日报
移动短视频《诉求》的多模态
话语分析及传播策略建议


黄 圣,张 梅

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2019年香港极端激进分子借“修例风波”进行暴力犯罪对于香港社会造成了巨大的混乱与伤害。我国主流媒体在线上线下联合展开了一系列的爱国反暴力宣传。其中以人民日报社官方微博制作发布的移动短视频《诉求》为代表性作品在全网掀起收看传播的热潮。运用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理论对该短视频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探析其背后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建构以及画面背后的隐喻内涵。并在此路径下提出传统媒体传播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策略应从视觉呈现、叙事表现、制作传播三方面综合运用语篇多模态符号的组合实现短视频的口碑与传播目标双赢。

关键词:多模态话语分析 视觉话语理论 人民日报 移动短视频 传播策略


2019年4月,香港极端激进分子以反对修订《逃犯条例》为借口,使用非法暴力,将抗议游行演变为严重暴力犯罪行为,不断挑战着“一国两制”的政治底线和法律底线。

对此,内地地区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中央媒体《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也制作发布了一系列以《诉求》为代表、反对香港暴力犯罪的移动短视频,在互联网上掀起了收看与传播的热潮,口碑与传播效果俱佳的移动短视频成为此次反暴力爱国舆论行动的主要媒介渠道。

一、视觉语法理论基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对于传统单一的话语分析模式提出了挑战。如今的话语分析对象摆脱了过去单一的纯语言模式向集图像、声音、色彩、动画等多模式层次发展。Lakoff&Johnson于1980年在合著的Metaphors we live by中阐释了概念隐喻理论,将长期囿于语言现象的隐喻研究延伸到一种思维方式与认知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社会中的人类传播活动不仅以语言为代表,而且更多地是以多种模式的共同呈现。具有文本、图像、色彩、布局设计、声音等潜在意义的多模态话语不断涌现,将各种符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意义生成的资源。

(一)多模态话语分析

多模态是指一种文本,它不仅包含文本,还包含图像和声音等复杂的话语,或者说,它的含义由多个符号编码实现。多模态研究具有社会功能的语言和非语言符号。[1]这种社会符号观来源于Halliday的系统功能理论:语言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符号,它以特定的形式表达意义,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2]隐喻概念的本质表明,语言不仅可以作为隐喻概念化的媒介,而且图像、声音、手势和布局设计等有意义的符号也可以触发隐喻。[3]正如约翰逊所说,语言不是表达意义的唯一符号。认知隐喻研究也囊括了其他主导符号或艺术形式。他们对意义的理解与语言没有什么不同。近二十年来隐喻的研究从纯语言领域逐渐拓展到多种模态的隐喻研究。不断丰富着认知语言学和系统功能理论。

(二)视觉语法理论

在此基础上,Kress&Van Leeuwen于1996年在Rea-ding Image一书中提出了视觉语法理论。他们将社会符号学研究从单一的语言文本拓展到图像、声音、版面构图等多样的非语言模态,为包含“图像、文字、色彩”等的话语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模型。此外,本书还比较了韩礼德系统功能理论的三种元功能,即语言、人际和语篇元功能的概念,为多模态话语分析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分析方法。Kress&Van Leeuwen在分析语篇符号的过程中,提出了多模态话语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是“概念功能”(表达人们在现实中的客观体验的功能)、 “人际功能”(语言建设社会人际关系的功能)和“语篇功能”(文本功能是指利用语言将文本信息组织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功能)。通过大量的图像实例说明了视觉图像语法系统,形成了视觉语法理论的分析框架。

纵观我国的多模态话语研究,潘红英以视觉语法理论和查尔斯·福斯维尔对意象隐喻的分类为基础,对美国著名新闻漫画家克莱·贝内特的一组新闻漫画进行了多模态的话语分析,并阐释了其再现意义、互动和构图意义。从功能和认知两个层面探讨了基于图像隐喻分类对于新闻漫画中多模态隐喻的意义构建。基于视觉语法理论,张红、李晓燕对麻省理工学院校徽进行分析发现,大学标识作为一种多模态的话语,能够共同建构和传达大学的文化内涵。韩君也是基于这一思路对于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进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揭示出巴西会徽中所蕴含的奥运文化特色。这些研究都是按照该理论框架对不同语篇材料的多模态话语分析所得出的丰富内涵。

二、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

移动短视频应用在2011年开始出现,直到2015年在中国形成全民使用的局面。目前关于短视频的相关研究集中在对于国内外的主要代表性短视频APP应用的对比分析上,从发展现状、传播特性、内容制作、传播困境以及与传统媒体的融合趋势等方面探讨移动短视频应用在我国的未来发展路径。

第一类是移动短视频发展趋势的研究。王晓红、包圆圆、吕强探讨了手机短视频的发展现状、问题和趋势,指出国外移动短视频的发展为率先进军、定位社交,国内移动短视频发展现状是紧跟步伐、形式多样,国内短视频应用的发展尚处于探索阶段,显示出较强的发展潜力。

第二类是移动短视频传播模式和内容分析。基于“互联网+”的影响,这类研究探讨媒体传播多样化适应了受众碎片化接触方式,分析了短视频特有的文化景观(传播方式和内容)。赵泽红指出,以受众体验为中心的短视频已经成为一条不容忽视的主要传播途径。紧抓受众习惯;加强内容自律;鼓励原创思维。在转型期,短视频必将解决粗俗化和娱乐化桎梏的迫切需要,聚焦于高品质内容的生产创新,弘扬社会主流价值观。

第三类是对传统媒体及其传播路径的机遇和困境。这类研究详细分析了短视频的传播特点与传播路径,并通过实例阐述短视频对传统媒体的影响,新时代下媒介融合对新的传播格局的建构。严晓芳对最受欢迎的短视频应用平台的调查表明,随着网络的优化升级和用户的扩展,短视频可以在突发事件的发布、现场报道等方面与传统媒体相结合。媒体产品创新和多媒体融合,打造移动互联时代具有社会核心正能量的新闻产品,构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模式。

因此,基于以上研究观点,我们可知移动短视频的出现促进了媒介融合的趋势,对于传统媒体的话语权起到了延伸和加强作用。视频制作者需要将重点放在内容创新上,促进内容背后的社会主流价值观融合,发挥移动短视频对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承载作用。但目前基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移动短视频对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与传播研究相对欠缺。

(一)移动短视频的语类特点

2013年以来,4G网络以及智能手机全面覆盖与快速普及,“抖音”、“快手”等移动短视频等社交应用陆续推出。移动短视频使观众能够在30秒内拍摄短视频,并通过移动电话和平板电脑等智能设备将其上传到互联网上。这一新方式推动了互联网媒介语言从文字、图片向声音、视频过渡。受众接受信息的习惯和方式呈现出移动化、碎片化、互动化、娱乐化、视觉化和从众化的明显特点。

从短视频传播特性上看,随着网络带宽的逐渐提升及移动终端设备快速发展,受众个体对电子产品的使用已经不再局限于睡前、如厕等零碎的时间,移动设备对于受众的生活空间以及文化时间呈现出蔓延的趋势。视频的短时拍摄和长时拍摄都符合手机使用环境的变化,轻量上传与接收,立体畅通的分享渠道和内容表达的个性创意。在过去,传统媒体主要关注文字和图片,如今转向声音和图像。这符合移动互联时代用户的媒介使用习惯。

从短视频的媒介话语表达上看,移动短视频的低技术门槛,激发了用户的自主内容生产,使以移动短视频为载体的社交成为可能。随着互联网发展,短视频基本符合社交网络的属性功能,它的点赞、评论、转发功能,较之传统的社交方式承载了更多的信息容量以及带来了更强的画面冲击力。移动短视频可以被嵌进视频自媒体生产和消费的新平台,又可以链接微博、微信等应用,极大丰富了媒介话语的表达形式。

从媒体融合趋势上看,移动短视频以短小精干的内容为载体有利于化整为零地传递政治信息,提供政策阐释,成为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有益桥梁。传统的新闻作品往往是以完整的时间长度作为基本制作标准。但是移动短视频的“短、小、精”又加上画面与声音、文字等多种符号呈现方式使新闻表现力更加突出。移动短视频拓展了传统媒体的话语空间,正在创造一种新的舆论引领形式。

(二)本文移动短视频的选择与分析方法

在香港“修例风波”期间,极端激进示威者包围警察总部、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损毁国旗国徽、阻塞香港各主要交通站点。2019年7月14日,极端激进示威者在香港沙田包围并攻击了当地警察,11名警察受伤,1名警察的手指被极端激进示威者咬断。8月13日晚至14日凌晨,极端激进示威者非法聚集在香港国际机场,阻碍了机场的正常运行,《环球时报》记者和一名乘客被监禁、欺凌和殴打,引起了全国乃至海外同胞的强烈关注。[4]在为期几个月的风波期间,不同的媒体纷纷发布与游行相关的最新消息和宣传作品,呼吁香港极端激进示威者保持理性,不要被境外敌对势力、港独分子所利用,一些民间爱国人士也纷纷用自己的行动制作传播了一系列的理性爱国宣传作品。这些呼吁与作品在线上与线下同时进行传播转载。

此外,本研究在选择移动短片时遵循多模态话语的广义定义,即两个或多个不同模态符号相互作用产生意义。短视频是一种包括文本、图像、声音、颜色和镜头结合在一起的多模态隐喻语篇。同时针对移动短视频采用以下步骤:根据Kress&Van Leeuwen提出的视觉语法体系,围绕图像三大元功能框架对短视频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建构进行阐释。探讨移动短视频使用文字、图像、声音以及版面设计等符号元素如何体现出视频背后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及构图意义。最后,探讨新媒体时代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三、人民日报官微短视频《诉求》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

本研究的语篇分析材料选择《人民日报》官微所发布的移动短视频——《诉求》作为语篇素材。《人民日报》作为我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其制作的移动短视频《诉求》总时长为2分19秒,在官微上的累积收看转发点赞量截止到2019年8月30日观察为止,达到了727万次、6.5万点赞量、9609条转发量、5509条评论数,成为人民日报的热门微博,并在微博首页置顶展示,在全网都具有一定的收看规模与影响力。影片将近期一些网络流传度较高的香港骚乱的视频画面,与香港本地市民不同的受访者同期声进行拼接,配以大小字体不一样的文字。背景音乐使用的是庄严且悲伤的轻音乐作为衬乐进行剪辑形成,以唤起极端激进示威者对于香港骚乱的反思与“一国两制”政治制度的认同。

(一)再现意义

Kress&Van Leeuwen谈到像语言一样,视觉符号可对客观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心世界的活动等进行刻画。再现意义可分为叙事再现和概念再现。区分它们的主要标志是图像中是否存在由某个元素形成的斜线构成的矢量。

1.叙事再现

叙事再现是再现意义的最常见类型,它是由参与者之间的互动所反映出来的,主要分为行动过程、反应过程、言语和心理过程。行动过程和反应过程可以用矢量表示。在行动过程中,行动者是指发出矢量的参与者,或者他们自己构成矢量,起着突出的作用。行动者是非常突出的参与者,从大小、在画面中的位置、与背景的强烈对比、色彩饱和度等方面不难判断。当一个矢量由一个或多个再现参与者视线方向的矢量组成时,它被称为反应过程,反应过程可以用反应者和现象来表示。反应者是视线的参与者,它们大多数是人类或拟人动物,他们有面部表情。现象是指响应者正在观察的参与者或传递结构。心理过程主要体现观看者的心理反应。在视频换画面一中,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主要的人物形象,位于画面右方的是一个戴着蓝色口罩的极端激进示威者,一个是位于画面左方的面部无遮挡的普通香港市民。背景有很多人群,一束巨大的蓝色逆向冷光束投射在两个人的脸部,形成轮廓剪影,现场十分混乱。两位主要人物在画面左右方各占据近乎二分之一的画面,构成行动过程的行动者。且两位行动者彼此对视的视线、还有脸部位置都形成矢量。两者之间对视的目光体现了反应的过程。两个人的眼中都充满的愤怒与敌意,体现出在香港“修例风波”期间,两个参与者背后所代表的是香港地区两个阵营:一边是以维护香港繁荣、和平稳定的爱国市民为阵营;一边是以颠覆国家主权、使用非法暴力抗议的极端激进示威者阵营,体现了本地市民与极端激进示威者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冲突。最后,心理过程在两者之间的脸部表情中透露出极端激进示威者内心想要颠覆国家主权的野心,以及爱国市民的忧心与对暴力行为的愤怒。

2.概念再现

概念再现主要是通过符号、图像元素或声音的布局以及文字意象的分析传达一定的内涵意义。如果叙事再现侧重于对客观经验的描述,那么概念再现主要探讨主观心理。视频画面二以香港大街上密集的人群打着各色的雨伞作为大背景,画面色调昏暗以及音乐的曲风偏向伤感,体现出如今的香港已经被极端激进示威者弄得满目疮痍。这些雨伞作为重要的道具侧面映射了香港极端激进示威者的武器装备,他们都是口带黑色面罩、头顶鸭舌帽维持自己的面部隐私害怕被识别出来,同时手持雨伞以及一些初级武器:小刀、铁棍、木棒等出现在与香港警察对峙的示威游行中,该画面的雨伞也正对应了这些极端激进示威者的形象。其次,画面中用繁体字以极大号的字体写出“诉求”二字,来回应香港暴徒口中所谓的对于自由的“诉求”,但画面正中心的一行小字将“诉求”二字分隔开,小字写到:“不应该牺牲其他人”。表明了我国主流媒体的立场也反映了千千万万中国同胞的立场:这些极端激进示威游行者打着自由诉求的幌子肆意搞破坏,已经严重损害了香港的国际声誉。字体之间的版面布局起到了强调突出的作用:对于自由的诉求不能以牺牲其他人作为代价,否则这种诉求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的变了味的诉求。它并不能代表大多数香港市民的真实心声,呼吁部分极端激进示威者用合理方式诉求,将国家稳定放在第一位。同时,画面中文本字体的大小对比度很强,呼应了视频的主题“理性诉求”。

(二)互动意义

根据视觉语法理论,这种互动意义是指图像制造者、图像中的对象(包括人)和图像观看者之间的互动,它表明了观看者对事物表现的态度,包括接触、社会距离、情态和态度。

1.接触

接触是指图像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通过视线所建构出的一种想象性关系。根据参与者的目光是否指向观看者,接触可以划分为两类:“索取”和“提供”。前者是目光由参与者指向观看者索取信息,它体现出双方之间一种眼神交流的平等地位。否则,参与者的眼神不指向观看者,不提供信息,体现一种客观的视角。视频画面三中心是一名违法暴力分子,他穿戴者头盔、防护镜还有防毒面具,这些都是极端激进者进行暴力犯罪的防护装备。这名极端激进者位于画面正中心,目光直视镜头,与图像观看者形成目光的接触,这是一种“索取”的目光。但是在画面的左边有两个巨大的字体为“走啊”。中间是两行繁体小字写到:“我可以选择不支持你吧”。这句话来自于另一个视频中一位搭乘香港地铁上班的女白领面对着极端激进者堵门无法出行时愤怒无奈的控诉。视频的制作者巧妙的将两个不同视频的素材进行拼接,将画面与声音进行蒙太奇处理,诞生了一种独特的意义。文字的意思与画面所表达的内涵之间形成强烈的反差,颠覆了原先视频的画面意涵。这与画面中这名自以为“英勇无比”的极端激进者的态度形成了鲜明对照,戏剧化地讽刺了这名自以为为自由而战的极端激进者的无知,表现了视频制作者对前者无知和蛮勇的嘲讽。

2.社会距离

社会距离类似于日常生活中的人际距离,它体现出一种社会人际关系。镜头取景框架的大小表明了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和疏离。图像的框架大小表示不同的社会距离,一共可以分为六种:亲近距离(仅显示面部或头部)、个人近距离(头部和肩部)/个人远距离(腰部以上)、社会近距离(整个人)/社会远距离(整个人和周围区域)和公共距离(四到五个人的区域)。社会距离反映出参与者和观看者的人际关系亲密程度。在视频画面二中,我们可以看到图像镜头取景框中包括了密集的人群以及周围环境。这属于一种公共距离,反映了香港地区市民之间的亲疏关系,同时也反映了图像参与者与观看者之间的疏远。这些手持雨伞的人在街上行走,虽然摩肩擦踵但是彼此之间毫无交流,大家彼此之间十分冷漠,表达了香港极端激进示威者脱离人民的大部队,他们对于香港自己生活土地的一种冷漠与破坏的无情。此外,在图像观看者与参与者之间也产生了较为疏远的距离,这些极端激进示威者与我们的距离遥远。

3.态度

此外,图像创建者设计的视角决定了图像的互动意义。作为观察物体的基点,水平或垂直视点代表着不同的视角:正视、侧视、仰视、平视或俯视。如果从高角度观察参与者,那么观看者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观看者的权利高于参与者的权利。相反,如果我们从一个较低的角度看参与者,参与者的地位高于观看者。高角度使参与者看起来渺小,低角度让它看起来高大具有威严。如视频画面四所显示的,仍旧呈现了雨伞这一意象,以及在画面下方正中有一句文字,为市民在举行爱国游行时的控诉与倡议,说道:“我们有搭地铁返工没有人堵门的自由。”这句话与图片内容形成了强大反差。这种镜头是一种等级式的俯视镜头,该镜头用无人航拍器进行拍摄,画面中密密麻麻的极端激进示威者在香港主要的交通要道进行堵截,阻碍交通的正常运行,以此来扰乱香港社会正常的生活秩序。从较高的角度看参与者,画面观看者高于行动参与者,高角度让极端激进示威者显得渺小。从水平方向上来看,这是正视的视角,把整个游行示威的队伍都完整地呈现了出来,极端激进游行示威者的恶劣行径一览无余地呈现在视频画面之中。

4.情态

情态可以分为三类:高感观、中感观和低感观。根据图像画面的色彩饱和度以及明度等来分辨图像所建构的互动意义。显然,视频画面四属于中感观情态。该画面的中心区域主要是黑色的示威人群,在其上点缀有一些各种颜色的雨伞。但是画面从中心向边缘,这种黑色视觉一直蔓延到了画面边缘。黑色作为一种深沉的颜色,代表了悲伤。画面柏油马路的白色与示威队伍的黑色形成强烈的对比,体现出了极端激进示威者黑压压地拥堵在马路主要路口。同时作为晴天的高曝光度,单一色彩与高明亮度配合,成为中感官情态,表现出在白天这些极端激进示威者也来到主要交通枢纽进行车辆堵截,其行为的违法与恶劣昭然若揭。

(三)构图意义

视觉语法理论认为在多模态语篇中,视觉图像中的构图意义表现为将多种符号资源按照特定的方式组合成统一的整体,即各种模态在图像中的空间顺序。它包括信息值、突出显著性和取景。

1.信息值

信息值是通过图像上各种符号元素的放置位置来反映的,主要通过三个相对的位置关系来体现:根据水平轴方向它分为左右两侧,根据垂直方向是从上到下,根据中心边缘的方向为从中心到边缘。不同的未知元素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如左边的信息是已知的,右边的信息是新的,上面的信息是理想的,下面的信息是真实的,中间的信息是核心的,而边缘的信息是次要信息。构图上,从视频画面五的画面布局所构建的信息值来看,这是一个明显的中心-边缘结构。画面中心是一团燃烧的熊熊大火,照亮了周围环境,属于核心信息:而在画面边缘是大火燃烧的场景和地点,有一个门牌书写着“油尖旺警察总署”的字样,交待了画面事件发生的地点。该门牌已经被墨水污染,属于边缘信息,起到辅助理解的作用。被墨水所污染的警察局门牌显示出一派污损景象,这些画面信息传达出极端激进者暴力活动严重危害到了公共秩序的法律底线。

2.显著性

在显著性方面,图像的元素主要通过前后位置的对比度、相对大小和明亮的色彩突出来区分。在视频画面五中,燃烧的火焰的符号元素被放置在一个突出的中心位置,背景是夜晚的黑暗,被一团火焰所照亮。冷色调的背景被暖光突然的侵入并被破坏。这种冷暖对比吸引了图像观看者的注意,同时引起了情感共鸣。而边缘部份的环境逐渐趋于黑暗。大火位于前景,而警察局作为背景突出大火的显著信息值。此外,从色彩明亮度来看,大火的光在镜头中已经过曝,但周围的警局却暗得无法完全看清楚,这种色彩明亮的对比强烈,反映极端激进者暴力行为对于警察局的严重破坏以及威严损害,还有大火以及发出的火光照亮了周围环境,相对大小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区域,显著性很高。

3.取景

场景可以通过创建分割线或实际的帧线分割来实现:分割、分离、组合或重叠图像中的元素,以指示它们在某种意义上是否属于彼此。视频画面六中的两幅画面的场景都出现在香港国际机场出发大厅。在左边的画面,我们可以看到有一个移动扶梯作为实际的分割框架线条将集会示威的人群一分为二。在分割线左边的人群与右边的人群视线都彼此对视,代表了搭乘飞机的市民与阻碍机场正常人流的极端激进示威者的冲突。同时在视频剪辑上,视频制作者同时呈现出了两幅关于机场的画面,左边的机场是极端激进示威者占领的机场,十分混乱嘈杂;而右边的画面中,同样的香港国际机场以前是干净明亮、秩序井然。此外,两幅画面的色彩明亮度、曝光度都不一样,左边的画面是昏黄的光线,现场的人群黑色调画面让人压抑,而右边画面中的机场色彩明亮,曝光充足,人流稀少,体现出了香港国际机场的干净整洁以及文明有序。两幅画面被紧接着剪辑在一起呈现,是制作者有意地通过蒙太奇进行拼接造成分割线条。两幅画面的风格:一幅压抑恐惧,一幅明亮轻快,以此体现出视频制作者对于繁荣有序、安全文明的香港的呼唤。

四、对移动短视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建议

本文以人民日报官方微博制作并传播的反暴力移动短视频《诉求》作为多模态分析语篇,从多模态话语的三大意义出发,对视频画面中的各符号元素的叙事、构图、位置分布、色彩明亮、镜头的运用以及取景等进行了详细分析,还解释了这些模态是如何相互作用来传达短视频的话语意义的。《诉求》体现了对于香港暴力犯罪分子乱的谴责、对于极端激进示威者冲动无知的无奈,同时对于香港市民的同情和关切,并对于一个文明和谐、安全繁荣香港的呼唤。此次的移动短视频一经发布便在全网形成了轰动,成为一次成功的短视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案例。通过对此视频以及其他类似的爱国反暴力的移动短视频制作以及传播策略进行综合分析,我们能得到以下一些启示与反思:

在视觉呈现方面,人民日报的此次实践向我们证明了移动短视频对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将大有可为。以人民喜闻乐见的方式传达声音,倾诉人民心声。多模态的话语将多种符号元素综合起来,充分调动配文、图像镜头、色彩曝光、声音、画面构图等元素在受众感官体验上更为丰富。多模态的话语呈现能使视频自身的视觉呈现具有冲击力,本身的呈现方式可有效防止视频主题被无关紧要的内容裹挟。但画面中的符号组合不是随意拼贴的,应该是基于一定的深思熟虑的考量,否则视频内容不仅不会使主题呈现以事半功倍的效果达到传播效果,反而会使受众感到无章可循。

在叙事表现方面,多模态话语分析的路径之下,移动短视频的传播责任与口碑效应能够实现双赢。《诉求》作为既符合核心价值观又被大众所喜闻乐见,成为口碑与传播价值双赢的典范。短视频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诉求是尽可能接近主流文化,而移动终端的基本诉求是尽可能突出个性、界定受众。这样的一种矛盾往往会导致激化,影响受众的信息选择性接触,启示我们视频内容的核心紧贴主流话语,此外以多模态话语的语篇组织方式,巧妙使用图像自身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构图意义的构建来赋予视频以生动的叙事表现力,短视频的内容能够实现口碑与传播目标双赢。

在制作传播方面,多模态话语的语篇素材制作需要制作者们在短时段内根据视频主题设置文字内容爆点、画面的巧妙拼接、符号元素合理的组合方式、镜头选取的考究、色彩明度的考量等,这需要一定的专业素养。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的短视频要想引起规模效应是不太现实的。因为视频制作的前期策划和后期编辑工作需要认真研究。传统媒体的视频剪辑知识在短视频中将大有可为。《诉求》的很多视频原素材都来自于网友的手机拍摄画面,但是这些零碎的视频素材不能在传播中引发大规模的传播效应,因为网友自己拍摄的视频往往不够精致与考究。人民日报社通过对这些视频素材的二次加工,进行完整的策划与剪辑,并依靠自己的的全媒体矩阵最终形成了这样一部短视频精品,也使视频原素材获得了二次创作与传播。


基金项目:论文系2018年度福建省新闻研究重点课题“移动互联网时代短视频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研究”(立项号:2018A06)的研究成果。


注 释:

[1]王凤.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视角下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会徽的识解[J].商情,2013(13).

[2]韩君.视觉语法理论观照下2016年里约奥运会会徽的多模态话语分析[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6,29(4):80-82.

[3]潘红英.视觉语法理论下的新闻漫画多模态隐喻构建[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4(06):122-126.

[4]新闻来源:https://xw.qq.com/cmsid/20190814A047G300.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An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1994:132-145.

2.Kress,G.&T.VanLeeuwen. Reading images[M].London:London Rouldege,1996:85-94.

3.赵泽红.移动短视频传播内容分析及思考[J].新媒体研究,2018,4(22):151-152.

4.严小芳.移动短视频的传播特性和媒体机遇[J].东南传播,2016(02):90-92.

5.张红岩,李晓燕.视觉语法视角下大学校标的多模态意义建构——以麻省理工学院校标为例[J].德州学院学报,2014,30(05):70-72+79.

6.王晓红,包圆圆,吕强.移动短视频的发展现状及趋势观察[J].中国编辑,2015(03):7-12.


作者简介:

黄 圣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张 梅 福建师大传播学院教授、副院长。


【责任编辑:温华英】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