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上粉丝脱粉回踩偶像现象
的心理学思考
——以“陈学冬被脱粉回踩事件”为例
贾巴春阳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 北京 100024
摘 要:微博上粉丝脱粉回踩偶像现象的背后不仅反映了互联网上粉丝与偶像关系的现状,也包含着粉丝的众多心理因素。本文以微博上“陈学冬被脱粉回踩”这一热门事件为例,抓取相关微博评论,从粉丝回踩内容、原因及其行为背后所蕴含的心理等几方面展开分析后,认为这一事件中当偶像的行为没能满足粉丝的心理期待时,粉丝就会出现不满情绪,在群体负面情绪的渲染下,他们通过攻击偶像的人品、专业技能、人气等来发泄心中的不满,以此达到心理的平衡。最后在媒介的助推下,演变为回踩偶像的事件。
关键词:粉丝 偶像 脱粉回踩 关系 心理
一、研究缘起
在网络社会中,粉丝与偶像早已不是一组新鲜的名词。粉丝群体作为偶像人气的重要基础,也是偶像强大的消费主体,他们投入大量的热情和心血,为偶像贡献票房、刷排行榜、刷流量等,带给偶像巨大的经济利益。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技术的赋权使得粉丝的主动性得以突显,粉丝能够更加全面地去了解明星的状态,较之于传统媒体时代,粉丝与偶像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两者互动关系中的潜藏矛盾也更加“显见”。当偶像出现较为失格的行为时,粉丝便将心中的不满转移到偶像身上,将现实中的压力不断放大,最终宣布“脱粉”,并“回踩”偶像。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不符合人民利益。谁都不愿生活在一个充斥着虚假、诈骗、攻击、谩骂、恐怖、色情、暴力的空间。[1]在粉丝脱粉回踩偶像的事件中,常常充斥着一些极端言论,影响了互联网空间的规范运行,积极社会心态的建设。因而,对于这类事件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在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关系中,粉丝话语表达的实质、行为生成的内在逻辑,更有利于新媒体编辑进行舆论引导,打造绿色的互联网环境。
就目前国内研究粉丝与偶像关系的文献来看,相关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是有学者以历史的视角、对国内粉丝的诞生、演变历史进行了梳理,对中国粉丝文化的发展概况进行描述;其二是以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媒介演进过程中媒介与粉丝、偶像关系的变化,其重点视是探讨媒介在粉丝文化中的特点、功能;因为粉丝具有消费者的属性,也有学者引入消费文化理论,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探讨了在这一互动过程中,粉丝的文化消费模式以及背后的消费心理。总得来说在粉丝与偶像互动关系的研究中,粉丝与偶像间正面关系的研究较多,该方面的研究主要是探索两者互动关系中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认可,认为粉丝是积极能动的受众,网络“粉丝”群体正在走向组织化和规范化粉丝,粉丝活动也从过去单纯的盲目崇拜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发生转变,粉丝通过与偶像的互动,对明星产生影响。[2]相较而言,关于二者互动过程中负面关系的文章较少。
基于此,本文对粉丝回踩偶像的具体内容加以分析,以心理学视角阐释这一现象,探讨这一事件中粉丝群体所呈现的话语表达、剖析其行为背后的心理,最后针对其传播学意义提出关于规范网络空间的个人思考。
二、研究方法与理论基础
鉴于陈学冬在九零后新生代偶像群体中具有较高人气,该事件中的脱粉回踩现象也具有一定代表性。因此,本文拟以陈学冬被脱粉回踩的事件作为研究案例,分析微博中粉丝的攻击性言论。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运用归纳法,自下而上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分析类别,本文以粉丝给陈学冬微博评论中带有明显攻击性的评论为依据,对所获取的有效评论进行编码,从认知、情感、行为三个层面加以分析。在认知层面,主要体现为对偶像的负面评价,包括对偶像人品、专业技能、人气等四个方面攻击。情感层面主要体现为对偶像的负面情绪,包括愤怒、失望等5种情绪。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是否还会继续支持偶像。具体见表1、表2。
考虑到微博综合影响力排名以及舆论热度,主要操作思路为以“陈学冬”新浪微博账号在2018年5月19日发布微博为例,利用网络爬虫工具Gooseeker抓取本条微博数据。抓取时间为2019年3月14日,抓取内容为转发数、评论数、评论点赞数、和评论文本,其中转发数1.3万,评论4777,评论点赞数6798,经过筛除广告及垃圾链接等无效评论,得到有效评论文本4416条。
(二)理论基础
微博为粉丝与偶像间的交流提供了最基本的空间,因而微博可以被视作一种社会场域。场域这一概念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尔(Pierre Bourdieu)提出,他认为场域是“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position)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network),或一种构型(configuration)”。[3]他强调“场域”是“从关系角度进行的思考”,是“各种位置之间存在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微博上粉丝与偶像间的关系的互动即是在微博这一场域下,两者在其关系网中的沟通交流。
其实粉丝与偶像在这一网络场的互动,也是网络亚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亚文化的研究领域,传统的英国伯明翰学派意在强调,亚文化在资本主义文化工业中的“抵抗-顺服”等对立关系,美国文化研究则是指出了大众文化的开放性与主动性。依据这一理论,偶像的形象在粉丝、经纪公司、媒介的呈现中会有所不同,因此从宏观上而言粉丝回踩偶像的事件更像是媒介、经纪公司、粉丝三方面对于偶像这一形象生产意义的博弈,涉及多方利益,因而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并不总是处于一种良性关系互动下。
如今在微博这一平台上,个体的个性得到极大的发挥,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在粉丝在与偶像的互动中,粉丝开辟了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通过特有的群内“行话”,形成了相对紧密结合的社会群体。在这一互动中,粉丝与偶像共同参与了某种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生产。
另外,已有学者指出偶像会起到角色榜样的作用,偶像的一言一行都会给粉丝带来影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把人生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各有其主要任务。其中,青少年时期(12-18岁)的主要任务就是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在埃里克森的表述中,同一性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期许认可的内在自信”。[4]青少年正是处于追寻自我认同的阶段,那些拥有美丽外表、独特个性的偶像,正好对他们生强烈的吸引,他们将偶像当作“榜样”,并将情感寄托于偶像身上,通过模仿、支持偶像等行为以此找到内在的自信。
当然外界环境对于个人的行为也会带来一些影响,从众理论就作出了很好的解释,该理论认为个体会在群体的压力下,在认知、行为、信念等方面与群体保持一致。[5]在如今的粉丝与偶像的互动中,除了个体与偶像的互动外,粉丝后援会也常常作为粉丝的代表与偶像进行交流。后援会也因为拥有众多粉丝数量、较强的影响力,能更快得到偶像的回复,早已是这一互动关系中的“桥梁”。
三、微博上粉丝脱粉回踩偶像的心理解析
脱粉回踩是一种网络流行词,也称出坑回踩,指以前是某人的粉丝,不喜欢他后还到处说他的黑话。[6]2018年5月19日,陈学冬发布微博“毫无预兆,让你解散就解散,真听话,粉的啥”之后2018年5月20日,演员陈学冬全国各地粉丝后援会一致换上了黑色头像,并将微博简介改为“再见”、“我们不做背锅侠”“大家后会无期”……,事件的起因是陈学冬的公司在未通知陈学冬的任何粉丝群体的情况下,决定撤掉现有的粉丝后援会再重新组建,这一行为引起了许多粉丝不满。有粉丝称“陈学冬对于公司要撤销、重组粉丝后援会是知情的,却发微博装无辜。他给工作人员压力,三番四次要他换掉后援会的人,原因是觉得自己排名太差,粉丝不努力”。随后一些粉丝开始在网上曝光陈学冬的黑历史,陈学冬的粉丝官方贴吧发长文宣布脱粉,后来事情愈演愈烈,不少粉丝开始发微博抨击陈学冬,回踩他。
(一)认知层面:对偶像的负面评价
该条微博点赞排名前1150条评论中,其中负面评价的点赞数为2981条,占比43.9%,笔者通过对负面评价的分类,总结出粉丝回踩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攻击偶像的人品
在脱粉回踩事件中,偶像的人品是回踩的主要内容。在陈学冬事件中,粉丝的攻击主要集中在以往与陈学冬的互动上,这些言语直指陈学冬的人品,比如微博网友“蓝家少年蓝忘机”留言说:“以前你单纯善良,现在攀比虚荣,一直是你的路人粉,但现在不是了”,用户“53的秋天”:“两副面孔金丝雀,阴险、阴险、阴险”,在回踩时一些微博网友还会扒出偶像曾经的黑历史,比如直接爆料“陈学冬买偷拍、买数据“做过的恶心事太多了!”。这类言论因为涉及偶像的私生活、并且许多事情是从未公开过的,常常引起媒体的关注,推动事件的发展。
2.攻击偶像对待粉丝态度
另外,除了对偶像本身的人品攻击外,粉丝也会指责偶像对粉丝的态度,这类言论在话语上的特征常常表现为,首先回忆对偶像的付出,接着指出偶像行为的失格,最后指责其对待粉丝的态度,比如微博网友“田田896”的评论:“朋友一直可难受,她粉了你六年,有宣传了,有活动了每次都拉上我们,做条幅,拍视频……怎么被这里有些人说得这么难听?!!老粉当然粉的是你,被要求解散,顶着压力去解释,你也不心疼,不安慰,来了句“粉的是个啥”……”从表1的数据可以看到,偶像对待粉丝的态度也是回踩的重点之一,原因在于偶像对待粉丝的态度代表着偶像对粉丝的重视程度。
3.攻击偶像专业技能及人气
该方面的留言主要是攻击偶像的专业技能,认为偶像在演技、歌技方面差劲,认为之后将不会再火,比如在对陈学冬的回踩中,微博网友“威子风”留言说:“要演技没演技,颜值在娱乐圈又不出众比你帅的多了去了,该凉了”;网恋教父马塔川:“唱歌难听演戏鬼死脸觉得自己还很厉害 火不了还怪粉丝咯”。偶像专业技能是偶像成功的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偶像本人最为关注的能力之一,因而成为是粉丝回踩的较为重要的一个内容。许多粉丝对于演员演技的攻击,带有较强的攻击性,因而常常成为粉丝回踩的重点。由于人气是偶像成功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决定着偶像的发展,因而不少粉丝也会对其今后人气进行判断,往往认为偶像将不会再火。
总的来说,在对偶像的回踩中,对于偶像的外表攻击较少,原因在于偶像本身就拥有较强的外表吸引力。另一方面,粉丝在长期追随偶像的过程中,对偶像的性格、专业技能、人气等更加了解,因此在后期的回踩事件中更容易以这些点为基础对前偶像进行言语性攻击。
(二)情感层面:对偶像的负面情绪表达
本文借鉴学者徐琳宏等人的情感分类树,其包含正向情感类(“乐”、“好”)、负向情感类(“怒”、“哀”、“恶”、“惧”、“惊”)和无情感类(无情感词),来进行情感分析。[7]在统计中发现,在回踩中粉丝出现“恐惧”的词频极少,“失望”的词频较多,所以在此基础上,本文所分析的负面情绪类型为(“愤怒”、“哀伤”、“恶心”、“震惊”“失望”)。
失望是本次回踩事件中,粉丝提及较多的情绪词汇,失望表示着心理期待的落空,结合陈学冬事件来看,失望是粉丝对偶像的付出并未收获合理的预期,同时偶像的表现并没有符合粉丝的心理预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落差。粉丝对陈学冬的失望,是因为他们不相信陈学冬会不知道重组后援会这一举动,比如微博网友“我是小迷妹闹钟呐”留言说:“讲道理 一点都不相信你不知道这件事情 明明知道却说的很无辜 只能说对你很失望了”。另外一种出现较多的情绪是悲哀,悲哀主要体验为粉丝的悲伤、痛心,原本在粉丝的心目中陈学中是一个十足的暖男,时时刻刻为粉丝考虑,但如今其发表的这一言论,指责是由于粉丝不够努力而导致自己排名降低,前后的这种形象差异,令粉丝感到痛心;恶心包含对某人讨厌的,在该事件中,粉丝对陈学冬发表的言论及个人感到恶心,因而发生回踩;许多粉丝留言称对陈学冬这一行为感到愤怒,并且认为陈学冬对待粉丝的态度太差,其实愤怒很容易导致攻击行为,近年来因为粉丝愤怒偶像而回踩偶像的事件不在少数;震惊一词在本次回踩的事件中提及较少,它原指受到意外刺激而感到的紧张,该事件中意外的刺激便是陈学东发布的微博,出乎了粉丝的预料,这种言语上的刺激,很容易激发起粉丝的负面情绪,给予偶像本人攻击的“反应”。
情绪是情感形成的基础,也是情感的表现,在该事件中粉丝对于偶像的回踩带有负面的情绪色彩,而这种负面的情绪就是粉丝对于偶像的情感表现。这种负面情绪也影响到粉丝对于和偶像未来关系的考量,除了单纯攻击偶像外的言语外,在回踩完偶像后一些粉丝会宣布脱离偶像。
(三)行为期待:对未来关系的预期
粉丝脱粉回踩的目的,不仅是对偶像失格行为的攻击,对心中不满情绪的宣泄,更重要的是表达脱离该偶像的心声,表示今后不会在支持他。比如微博网友“水芈月”评论道:“这是你吗?脱粉,以后不会再喜欢你了”,另外,拥有19万粉丝的账号“陈学冬吧”更是发布微博长文,回忆自2012年来支持陈学冬的点点滴滴,在文中表达出不满,最后宣布不再“追随”陈学冬。总的来说其粉丝脱粉回踩这一行为过程大致的表现形式可概括为“回忆—抱怨—解脱”,[8]其一是回忆,通过回忆之前与偶像的互动,为偶像的付出,回忆的目的亮出自己的身份,表明自己曾经为偶像的付出,其二是在回忆的基础上产生抱怨,以此发泄心中的怨恨,最后是在发泄完成后对于偶像的告别,表明自己已经不再崇拜该偶像的心意。
由于粉丝脱粉回踩事件是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利益冲突事件,所以参与者主要是偶像和粉丝。在粉丝脱粉回踩事件发生之后,公关团队往往会在第一时间内采取删帖、澄清、道歉等行为将事件影响降低到最小。因此,与其他类型事件相比,粉丝脱粉回踩事件具有持续时间短的特点,因而仍会有大量粉丝继续支持偶像。这一点在该事件中也有体现,尽管有许多粉丝是在攻击陈学冬,但依旧有大量粉丝力挺他,比如微博网友“陈拔拔的暖洋”评论道:“陈学冬,我今天把话撂在这了,只要你还需要我们,我就绝对不会走!!!”,小梅梅:“反正我会一直在 因为我喜欢的是陈学冬。其他的爱谁谁”。
四、微博上粉丝脱粉回踩的原因思考
虽然偶像的粉丝数量庞大,各个粉丝的生活环境、认知水平都不尽相同,对该信息流的最终解码也大相径庭。但总的来说粉丝回踩偶像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偶像的光环破灭
粉丝对偶像的喜爱不仅仅局限于偶像的外貌或者所表现出来的才艺,也包括偶像自身所散发的个人魅力,美国心理学家戴维.迈尔斯认为人格品质是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因素,其中“真诚”是人们普遍赞许与欢迎的品质,具有真诚品质的人往往更具体人际吸引力。[9]由此可见,真诚的人格特质也是偶像吸引粉丝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陈学冬被粉丝回踩的事件中,陈学冬明知经纪公司有意解散、重组粉丝后援会,但仍然发微博称自己毫不知情,在粉丝眼里是一种不真诚行为的体现,引起了粉丝的反感。
比如粉丝“我是小迷妹闹钟呐_ChanBaekxi”留言说:“讲道理 一点都不相信你不知道这件事情 明明知道却说的很无辜 只能说对你很失望了”。
另外因为“偶像”掌握更多的媒介资源,在媒介的包装下,其形象得到了无限美化与修饰。在晕轮效应[10]的影响下,粉丝不允许偶像有任何污点和不良行为,偶像的一切行为都是完妥和不可失误的,粉丝的心理预期也在偶像一次次完美表现中被提高,粉丝更期望偶像的一举一动符合自己的心理预期。因此,当偶像的行为与粉丝心中的完美的人物有所冲突时,粉丝心理就会产生强烈的欺骗感与背叛感。他们在对偶像失望的同时,也会将这种情绪不断扩大化,对以往的各种事情开始反思和深究,在情感认知上巨大反差形成反弹,造成大规模脱粉回踩事件的发生。
从一开始部分粉丝对偶像的认知就带有偏差的成分在里面,偶像作为公众人物,在镜头下必然会进行“印象整饰”,会努力将自己好的一面表现出来,塑造自己积极向上的正面形象。个别偶像塑造虚假人设,在公众面前所表现出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具有一定差异性。粉丝越是对偶像不了解,越是容易将其神圣化,以此来满足自己得不到的心理,也为自己的崇拜找到了合理化的借口,因为他是神圣的,生活中并不能与“我”接触。最后粉丝只有不断参加各种应援活动,才能证明在这段互动关系中自我的存在,自我的价值才能得到实现。粉丝们积极为偶像组织各种应援活动、生日会、见面会,在这些活动中偶像的“完美”形象再次得到了强化,这些活动带有仪式性的特点,其隆重和虔诚程度并不亚于宗教仪式。粉丝的崇拜心理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满足。
但是,无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时代,媒介所塑造的偶像形象都带有一定虚拟性,这种虚拟性将偶像神圣化,一旦偶像行为与粉丝心理预期不一致时,偶像神圣化的形象就开始“崩塌”,粉丝与偶像互动关系中的潜藏矛盾开始浮现,粉丝感受到偶像的欺骗与背叛,最后在媒介的助力下演变成对偶像的攻击。
(二)精神补偿的失败
粉丝会将偶像幻想为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其目的在于通过想象联结起自己与偶像的关系,为持续对偶像的关注找到合理化的借口,最重要的是粉丝能够从偶像身上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因为粉丝内心深处已经将偶像幻化成与自己有亲密关系的人,所以偶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粉丝的心理需求,于是粉丝便会不计成本的付出,简单来说粉丝为偶像花钱、刷榜、拉横幅等,偶像回复粉丝,为粉丝带来精神的满足,也作为一种精神补偿,使粉丝心理达到一种平衡。
但是,当偶像出现较为失格的事情后,不仅粉丝与偶像之间的幻想式亲密的关系受到挑战,而且其精神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偶像出格的行为,并不能带来精神补偿,反而作为一个导火索,激化了粉丝平时压抑于心中不平衡的心理,导致其价值天平转移,从对偶像的崇拜转为怨恨,他们放大之前种种为偶像的付出,比如微博网友“抱着奶茶不撒手的肥啵”留言说:“人家辛辛苦苦花钱花精力,拿不到一丝丝工资,反而你反过来说他们不努力,导致自己的排名热度降低咋?人家建立的后援团花了那么多时间精力,你说给你就给?”通过攻击偶像宣泄不满情绪,得到心理的平衡。
在脱粉回踩的事件中,粉丝常常将回踩的原因归结于偶像,是因为偶像先出现失格的行为,自己才脱粉,较少将事件的发生归于自己,比如自己对偶像了解不够全面,对偶像的期待过高等。可以说不合理的归因加剧了粉丝心里的怒火,最终演变为对偶像的攻击。
(三)负面情绪的渲染
心理学研究发现,相较好的情绪,负面情绪有着更强烈的传染性,此外Totterdell 等人发现,通过工作关系网络,消极情绪会出现渲染现象,人的负面情绪一般都会跟着自己的联络的关系链条传递[11]。应该说在脱粉回踩的事件中,一些粉丝的负面情绪会一直存在,他们不仅攻击偶像本人,也会去攻击那些继续支持该偶像的人,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带给别人。那些拥有较高人气的博主,他们的评论会有更多的人回复,点赞等,亦有不少粉丝在其评论下留言,表示对其观点的认同。在粉丝群体内具有较高人气的博主,所传播的内容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引起整个舆论对事件的持续关注。
此外,个人的情绪也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促使个人做出较为“失态”的事情,以此发泄自己内心的欲望。社会心理学家勒庞认为,群体中的人“自觉的个性”都会消失,所有人的情感都会朝向同一个方向。心理群体中的人因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这个事实,而获得了一种集体心理,这使他们的感情、思想和行为变得与他们单独一人时颇为不同。在回踩陈学冬的粉丝中,除了以个体为单位的粉丝外,更是有以群体为单位的后援会,在该事件发生后,陈学冬全球后援会河南分会、全球后援会山东分会等十几个后援会账号一致换上了黑色头像,并将微博简介改为“再见”、“后会无期”等。拥有19万账号的陈学冬贴吧发布的长文,宣布脱粉,该条微博获得760赞,270条转发,且不少粉丝留言表示支持。以群体为单位的后援会脱粉回踩的言论使得粉丝间的负面情绪得以更快蔓延,影响到一些处于中立态度的粉丝,加入到回踩偶像的“大军”中。
总的来说,粉丝对于偶像的崇拜行为一方面是在这种互动构建自我与偶像之间的联系,二是从偶像的身上能够找到自己所认可的品质,逐渐构建完整的自我。
粉丝对于偶像的认同本质上来说是内心深处对于自我的认同,粉丝将自我内心深处的欲望投射到偶像身上,以期偶像能够代替自己去实现这些欲望,来平衡现代性的快节奏生活中的焦虑、迷茫。粉丝在强烈的情感冲动下对完满的自我身份的渴望,以弥合现实与欲望之间的裂痕。[12]
五、结语
粉丝脱粉回踩行为不但给偶像的个人形象和生活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影响了网络空间的正常运行环境。粉丝与偶像的互动也是互联网内容多元化的组成部分,针对粉丝的脱粉回踩行为,各方要积极应对,避免不实言论污染网络传播环境。
明星的经纪公司作为粉丝与偶像沟通的“桥梁”,在该类事情发生时,应当主动与粉丝群体沟通,避免极端言论扩散。偶像作为粉丝群体中的“榜样”,应当树立正面、良好的形象,积极引导粉丝理智追星,同时粉丝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以积极阳光的心态与偶像交流。理智的言论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粉丝与偶像的互动应以平衡双方的心理诉求为基础,双方在合理范围内各取所需,共同推动这一互动关系的良性发展,为网络空间的规范运行注入更多正能量。
注 释:
[1]人民网.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426/c64094-28303771.html.
[2]金瑞琦. 娱乐明星与粉丝的线上互动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4.
[3]李丹.众生狂欢:明星与粉丝的微博互动关系研究[J].东南传播,2012(07):109-111.
[4]埃里克·H·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少年与危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5
[5]HAJIYEV FAIG(范克).来源国形象对购买意愿的影响:从众心理的调节作用[D].华东师范大学,2017.
[6]百度百科.脱粉回踩[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脱粉回踩/22119162?fr=aladdin.
[7]徐琳宏,等.情感语料库的构建和分析[J]. 中文信息学报,2008(1):116-122.
[8]李建伟,王怡冉.脱饭回踩:一种反转型粉丝行为研究[J].新闻爱好者,2018(09):13-17.
[9]戴维·迈尔斯.魅力何来:人际吸引的秘密[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
[10]一个人的某种品质,或一个物品的某种特性给人以非常好的印象。在这种印象的影响下,人们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个物品的其他特性也会给予较好的评价。
[11]TOTTERDELL P.Catching moods and hitting runs:mood linkage and subjective performance in professional sport teams[J].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0,85(6): 848.
[12]杨培.大众传播媒介对粉丝亚文化的再现[D].苏州大学,2013.
作者简介:
贾巴春阳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许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