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iawenyinghuangpei

从快手App看小镇青年的精神
文化诉求与扩大的数字鸿沟


贾文颖,黄 佩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 北京 100876



摘 要: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降低,以UGC(用户生产内容)模式为主的“快手”、“美拍”、“抖音”等短视频平台迅速兴起,成为许多人记录和发布生活讯息的工具。与其他社交和短视频平台的用户相比,快手沉入三四线城市,成为小镇青年纪录日常、发布创作最常用的工具,这些内容处处体现着小镇青年的智慧。从表面上看,在这类短视频平台上,小镇青年的认可度增加,影响力增大,许多研究亦着眼于小镇青年的文化属性,但是并没有关注到其繁荣背后的隐忧。而事实上,经济水平的差距,操作技术的差异,视频内容的低俗化、同质化、猎奇化,还有受众不同的动机和需求等因素却不可避免的导致了数字鸿沟的扩大。

关键词:数字鸿沟 短视频 小镇青年


一、小镇青年的溯源与诉求

(一)小镇青年的含义

近些年来,“小镇青年”受到社会各界的颇多关注,游走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重要属性,使其成为打造理想的“橄榄型社会”中的重要一环。

“小镇青年”最初源于电影理论,电影小镇青年论一方面认为小镇青年成为电影市场的中坚消费群体,另一方面又认为小镇青年仍待提高的文化审美成为阻碍中国电影向前发展的重要原因。[1]

随着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的兴起,媒介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小镇青年”这一概念逐渐渗透到社会中的其他领域。根据企鹅智酷2017年发布的《小镇青年泛娱乐白皮书》所给出的定义,“小镇青年”是指年龄在15至24岁,生活在三到六线(县级)城市地区的人群。未来,小镇青年将成为泛娱乐商业向新市场布局的重要参考。[2]

(二)小镇青年的精神文化诉求困境

与身处一二线城市的同龄人相比,小镇青年生活的现实土壤并不拥有那么丰富的精神文化体验,线下生活的贫瘠与线上生活的多彩造成了巨大的落差。

1.线上生活充实精神世界,带来充裕的表现欲

日益降低的上网资费以及移动终端的普及,让小镇青年们得以逃脱现实生活的束缚,在互联网中获取更为丰富的知识与情感体验,他们得以在前台的匿名ID下观察别人的生活,即使这种实践经验无法在互联网之下的现实生活中实现,却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精神世界。技术手段的进步让长久以来一直处于失语状态下的小镇青年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当网络世界中的认知无法与生活实践产生共鸣时,他们更愿意把网络作为表达的窗口,以期在网络世界中找到可以达到情感共鸣的群体。

2.线下生活限制文化实践,线上与线下差距拉大

网络成为小镇青年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渠道从侧面印证了他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一方面,三四线城市的城市建设与基础设施并不如一二线城市发达,缺乏良好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互联网世界中小镇青年们的精神生活已然向大城市靠齐,丰富的线上精神文化生活已和线下生活产生了断层。

丰富的精神生活与贫瘠的现实土壤之间的矛盾令小镇青年迷失,极具通俗性与流行性的大众文化迅速吸引了他们的目光。因此,他们开始在一些简单、易上手的手机App中寻求认同,专注于短视频的快手App就是其中之一。

(三)以快手为例研究的可行性

媒介技术的发展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发展,人类的传播媒介依次经历了语言、文字、报纸、广播、网络等形式。

根据保罗·莱文森的“补偿性媒介理论”,任何一种后继媒介的出现都是一种补救措施,都是对以往的某一种先天不足的功能的补救和补偿。媒介的进化是人类选择的结果,那些能更好地满足人的需要的媒介被保留了下来。[3]

而短视频的出现一方面是媒介技术融合发展的产物,另一方面综合了当代人对于琐碎、生动信息的诉求。随着当代人生活的节奏的加快,碎片化信息已经成为接受度最高的信息形式。无论是微电影还是微博,这类微内容都以篇幅短、时效性强等优势迅速占领市场,加之以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网络带宽的极大增强和流量资费的降低,短视频的市场认可度越来越高。

短视频是继文字、图片、传统视频之后一种新型的内容表达形式。短视频以新媒体为传播渠道,视频长度多控制在五分钟之内,一般为15秒到一分钟。创作主体不仅来自于专业的内容制造者(PGC),普通用户同时也是短视频创作的主力军(UGC),普通用户的数量庞大,创作内容种类丰富、各有特色,是短视频平台形成不同生态的关键因素。在短视频行业中,西瓜视频、抖音、秒拍、快手等属于较为流行的应用,它们产品定位不同,各有侧重。如秒拍背靠微博,以微博用户上传的短视频为主,内容种类不限,通常时间较长。与其他应用发展不同的是,快手诞生于2011年3月,其的用户多为普通民众,来自于三四线城市,其用户于2017年11月突破7亿大关,被称为微信、QQ、微博之后的第四大社交平台。以快手为例研究草根文化在媒介技术视域下的发展具有可行性,一方面是内容生产主体的重合,另一方面的短视频内容的重合。

1.传播主体的重合性

能够全方位、立体性的记录消费者的数据被称为用户画像。[4]用户画像可以再现消费者全貌,明确消费者诉求,具有极强的商业和研究价值。[5]百度作为中国最大的搜索引擎,对于用户数据的搜集极具权威性,其旗下的百度指数以百度海量网民行为数据为基础的数据分析平台,是当前互联网乃至整个数据时代最重要的统计分析平台之一。因此,以百度指数为研究对象具有代表性。在百度浏览指数中以“快手”为关键词搜索所得出的用户数据,与中国网民的基本情况作对比发现二者分布情况基本吻合。

(1)用户与年龄

图1是百度指数中以快手为关键词进行搜索而得出的快手用户的年龄分布情况图,蓝色柱状图是快手的年龄分布情况,灰色柱状图是全网的年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搜索快手的用户多分布于20岁至39岁区间,其中20岁至29岁的用户占主流,这与中国网民的年龄构成图相似。

(2)用户与地域分布

根据图2百度指数中快手用户的地域分布来看,其用户多集中在河北、广东、山东等地,这些地区的城镇化发展较好,国家扶持力度较大。从图3中可以看到,当前中国城乡地区的网民数量对比大致为7:3,城镇网民占大多数。因此,由上可以得出,快手用户的地域分布与中国网民的城乡结构大体一致。

2.传播内容的重合性

在快手中,短视频的主要生产者来自网民,用户自制的内容吸引着其他受众。快手所产出的内容主要分为几类。第一是才艺展示类,一种独特的“喊麦文化”在快手兴起,“喊麦”来自于英文“Microphone Controller”,指的是一种跟着伴奏套以歌词的说唱表现形式,歌词可以是古诗词,也可以是自己对于生活的感悟。快手红人MC天佑就曾经以接地气的喊麦视频爆红网络;第二是日常生活类,这类主播往往将自己身边所闻所感制作短视频发布,如拥有百万粉丝的快手网红“搬砖小伟”酷爱健身,经常拍摄一些自己利用工地的脚手架健身的短视频,同时发布工地的日常生活;第三是生活教程类,这类用户往往讲自己在生活中积累的小窍门制作发布,比如解决剩饭的美味食谱,几笔画出小动物,还有摄影小技巧等。这些内容的共通之处是它们大多来自民间的智慧,包含着广大民众的淳朴的生活共识,这和草根文化所包括的平民性,大众性,真实性的原生气息所相符。

(三)小镇青年占据主流的快手短视频传播特点

1.主体扩张,小镇青年“数量”增加

2019年8月30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9年6月,我国使用网络人数达到8.54亿,网络普及率达到61.2%。[6]而最新有关快手的数据表明,快手的注册用户突破7亿大关,日均活跃度达1亿人次。如此庞大的用户数量,奠定了快手用户的丰富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是地域分布广泛,从东北三省到南方沿海,只要有网民的地方,就有快手的用户;第二是年龄分布的广泛性,无论是安享晚年的老人,还是乖萌可爱的儿童,都可以成为快手内容的发布者;第三是职业的广泛性,快手的用户中有手艺精湛的厨师,徒步旅行的背包客,还有民间木工艺人,他们纷纷将自己在各行各业中积累的丰富的经验展示出来;第四是价值观的差异性,由于快手用户在城市和乡村皆有分布,同时他们又有不同的职业,承担着不同的社会分工,因此价值观各异,有些人追求“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小生活,有些人则拼命努力,展示特长,希望能够实现伟大抱负。正是由于用户主体的丰富性使得视频内容丰富,向受众展现了丰富多彩、各式各样的日常生活图景。

2.内容丰富,更贴近日常生活

快手中短视频的内容丰富,题材包罗万象,有些反映真实的乡村生活,婚嫁风俗,有些体现老百姓为生活努力打拼的现实图景,还有些是用户的特长展示。由于这些内容并不是由专业的内容生产者制作,因此他们的共同点都是真正贴近普通群众生活的内容,体现普通群众的朝气与活力。快手短视频中的内容中音乐人、美食、搞笑食谱数量极高,这些内容颇受用户追捧。从使用与满足理论来看,用户使用快手短视频作为记录分享生活的渠道,满足了他们渴望受到别人关注,获得群体认同感的需要;另一方面,从快手的受众来讲,这些贴近日常生活的视频可以作为“减压阀”,逃避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并且在评论区与主播和其他关注者的互动可以获得来自不同社会群体的情感支持。

3.传播手段新颖,用户向移动端转化

早期草根文化的发展多是借助于传统的大众媒介的力量,从央视“青年歌手大赛”流行组中初露锋芒的那英,到从春晚中走出来,并使东北二人转红遍大江南北的刘老根,再到实现音乐梦的快乐女声冠军李宇春,他们通过电视这一平台,展现自己的特长,爆红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移动设备的普及,受众展示和表现自己的平台也发生了变化,逐渐向移动端转移。快手以其简洁的操作界面,智能化的算法推送和简易的操作方式迅速占领市场。快手的图标以橙色为底色,主体是一个摄像机,登陆之后,界面极其简单,共有“关注”“发现”“同城”三栏,“发现”的内容来自终端推送,依据是受众过去所点击的视频,从中分析视频共性,精准刻画用户画像,实现个性化推送。这样有利于提高视频观看次数,增加用户黏性。此外,用户发布内容只需点击应用右上角“摄像机”标识,随后按照页面提示,便可以轻松录制十秒至五十七秒的短视频。这样简易的操作给予更多普通群众表达自己的机会,于是快手的用户突破一亿,到达七亿,越来越多的用户愿意通过拍摄短视频的方式来表现自己。

4.影响范围扩大,引起社会广泛讨论

快手广大的影响范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快手用户数量庞大,社会影响力大。2017年12月,快手宣布自己的注册用户达到7亿,根据最新统计,我国网络用户已达7.72亿,如此推算,我国网民中90.7%都已拥有快手账号。第二,快手的话题热度高,相关话题的关注度高。截至2018年4月份,在微博上,以“快手”为标题的超级话题中,相关帖子数1897,粉丝9344,阅读数达到5.6亿,在微博超级话题的互联网榜中排到第31名。而以发布快手内容为主的微博账号“土味挖掘机”“土味老爹”的粉丝分别达到了344万和343万。第三,快手的相关用语深入人心,广为流传。在快手中,喜欢某个视频,可以双击屏幕,表示你为该视频点赞,根据快手的智能算法,点赞数越多,那么该视频被推荐到首页的可能性就越大。同时快手中有很多来自东北三省的主播,在当地的方言中“老铁”就是指“兄弟朋友”的意思。而北方话中“6”表示很厉害,在某方面很擅长。由此结合,许多快手主播在视频中经常会说“老铁双击666”,“双击关注走一波”,这样的短句迅速在社交平台上流行了起来,还出现了许多相关的表情包,传播极广。从这三个方面,可以看出快手的影响力之大。

二、草根文化繁荣兴盛背后数字鸿沟扩大的隐忧

(一)数字鸿沟的含义

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曾提出著名的“最后的七分钟”理论,暗示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推动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全世界都在新媒介的影响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方面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浪潮使得人们处理信息的能力加强,媒介产业得到发展,这大大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由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传播技术运用的差异,使得“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差距拉大,从而导致了“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的出现。

我国学者祝建华将数字鸿沟定义为:“社会各阶层之间在使用互联网上的差别,通过计算社会各阶层之间互联网使用者比例至平均差别来反映数字鸿沟。”[7]数字鸿沟在不同职业、受教育程度的群体乃至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各个国家中广泛存在。

(二)草根文化兴盛背后数字鸿沟拉大的隐忧

随着媒介技术的发展,草根文化逐渐繁荣兴盛,并逐渐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但是这种兴起于民间没有经过主流意识疏导和规范的文化仍然表现出不可避免的劣势。近几个月来,MC天佑因为歌词内容低俗,涉嫌引诱他人涉毒而被封杀。一些主题为“未成年妈妈”“14岁早恋生下儿子”“全网最小二胎妈妈”的视频,一味追求点击率,完全不顾社会责任感,对青少年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因此,草根文化的兴起并不代表其全盛期的到来,相反,数字技术的发展反而会导致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拉大。

通常认为数字鸿沟表现在ABCD四个方面,即Access,Basic Skills,Contents,Desire。以下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草根文化兴起背后数字鸿沟拉大的原因。

1.Access,互联网准入门槛的限制

互联网准入门槛的限制主要表现为经济差异,其中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硬件软件费用限制等。根据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我国农村网民的规模为2.25亿,城镇网民规模为6.30亿。同一互联网应用在不同地区的使用率也有显著差别,其中商务金融类,城乡地区的差异达到20%-25%,而即时通信等基础类应用的差异最小,差异率均在10%左右。这样看来,虽然农村网民的规模有所增加,但是从应用的使用率上来看,对于经济基础要求较高的商务金融类应用的城乡差距较大。快手作为网络短视频社交应用,精准定位受众,在三四线城市下沉,招揽受众。

根据传播学者乔治·格伯纳的涵化理论,长期生活在电视节目影响下的受众会逐渐接受电视所呈现的情况,那么其对于社会现实的看法则会更加接近于电视所呈现的景象,而非现实情况。对于快手的用户来说,长期生活在以大众性、真实性为特征的草根文化中,则会使他们放弃对于高雅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学习,从而会导致数字鸿沟的拉大。

2.Basic Skills,操作技术的差异

操作技术的差异指的是使用互联网处理信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差异,而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而快手作为草根文化得以孕育发展的摇篮,一方面除了应用本身的简易操作易上手之外,另一方面快手用户的业余性使得他们缺乏专业的摄影和剪辑技能。

从用户的视频拍摄剪辑方式来看,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是拍摄手法的单一,大部分的视频内容是以简单的一镜到底的方式拍摄;第二是视频效果差,快手视频的背景很杂乱,有的在大妈大爷跳广场舞的公园,有的在自家的农家大院里,还有的在自己工作的建筑工地上,由于背景的繁杂所以视频内容往往杂音很重,这些因素都很影响受众的观看体验;第三是拍摄工具的局限,短视频基本使用手机拍摄,这样非专业的设备对于画质的影响很大。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这些短视频内容与在摄影棚中精良制作的视频有着很大的区别。长此以往,由于技术的差异导致的接受内容的差异,从而导致数字鸿沟的拉大。

3.Contents,媒介内容的差异

媒介内容的差异,具体是指主体接受互联网内容的特点、信息的服务对象。在快手中孕育的草根文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普通民众的智慧,但是其内容仍有草根不可避免的缺点。第一,视频内容同质化严重。在MC天佑和社会摇“牌牌琦”走红之后,快手出现了一批“喊麦”和社会摇的内容,大部分都是模仿翻跳,缺乏创新;第二,视频内容虽丰富,但是琐碎、缺乏深度。受短视频时长的限制,十几秒往往无法完整的表达某个专业性的内容,而这些泛娱乐化的内容,使得受众盲目追求于快手网红王乐乐和杨青柠的八卦或是生吃章鱼的猎奇的内容,无法得到深度学习;第三,用户互动质量低。快手的用户互动主要通过对视频进行评论,但是评论内容大多都是“哈哈哈哈哈哈哈”“66666”之类的内容,难以找到双方对于视频内容改进的良性互动或是有益建议。

“上限效果假说”理论假设,大众媒介的知识内容是有上限的,如果受众的知识水平超过其上限,就会停止对于该知识的获取,那么最终经济地位低的人会赶上经济地位高的人。该理论并没有考虑到知识的价值随着时间的推移递减,而且知识的总量是不可估计的,因此快手如今同质化、泛娱乐化、琐碎的内容必然会导致数字鸿沟的不断拉大。

4.Desire,使用媒介的动机

使用媒介的动机主要包括受众上网的意愿和目的、以及信息寻求模式的差异。下面主要从两个方面分析用户使用快手的动机。一方面是受众对媒介本身的选择。根据施拉姆的“媒介选择或然率公式”:媒介选择=报偿的程度/费力的程度。而快手作为一款免费的短视频社区应用操作简单易上手,同时智能的算法推荐会根据用户画像,推送个性化的内容。快手用户便可以毫不费力看到自己喜欢的内容,那么选择快手成为必然。另一方面受众使用媒介的动机受到所处群体的影响。赖利夫妇提出“社会类型论”,认为受众是生活在群体中的人,因此在行动时会受到群体压力和群体规范的影响,同一群体的受众价值观通常趋于一致,会选择类似的媒介内容。[8]快手的用户多来自于三四线城市,相类似的生活环境、教育方式,使得他们的偏好趋于一致,以“记录身边事”为口号的快手内容自然能使用户产生共鸣,从而忠实于快手。这样“受众选择应用,应用以内容‘困’住受众”,长此以往形成“信息茧房”,用户只在自己喜欢的内容中自娱自乐,放弃对其他领域的学习,从而导致数字鸿沟的拉大。

三、探索数字鸿沟缩小的路径

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为普通民众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可以使用户足不出户领略其他地区的民俗风情,的确可以满足小镇青年的知识获取与表达欲望。但是由于平台和用户的局限性,也必然会导致数字鸿沟的拉大。因此要想充分满足小镇青年的精神文化诉求,促进其良性发展,当务之急就是要防止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拉大。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缩小与发达地区的硬件差距

缩小数字鸿沟,首先需要政府的经济援助,提升经济落后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网络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具有耗时短,服务范围广的特点,建成之后见效迅速,回报率较高。已有网络覆盖的区域,会接收到同经济发达地区一样的信息,有利于高新知识技术的传递,从而改善知识接受获取的不平等现象,有利于落后地区的发展。其次,作为网络服务商,应该响应国家号召,降低网络资费、手机流量费,取消漫游费用,推出一些优惠套餐,从而进一步降低互联网准入门槛,让互联网进入千家万户。

(二)平台秉持社会责任感,引导小镇青年的积极向上发展

作为在农村地区普及率最高的基础类应用,快手这类短视频平台应该肩负社会责任感,正确使用算法智能推荐技术,不能让算法左右人的价值观,严格进行内容的把关审核,过滤低俗色情信息,防止不良信息的传播蔓延,营造和谐向上的平台生态。前些年,快手上低俗色情信息的大行其道,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快手CEO曾向用户发布公开道歉信“落实整改,砥砺前行”,并且在全国招聘内容审核编辑,要求共青团员和党员优先,对于应聘者的政治觉悟和素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这样的措施体现了快手的担当,有助于净化平台内容,营造和谐的草根文化生态。

(三)推动教育发展,提高受众的媒介素养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用户主观条件方面要努力推动教育的发展,提升民众的受教育水平。发展教育一方面要教育民众对于基本文化知识的学习,认音识字,达到能与人完成沟通的基本任务。同时要培养民众的自主学习能力,即使脱离学校仍能保持终身学习。另一方面要培养民众的媒介素养。包括媒介本身的使用素养,熟练掌握相关技术,并且合理合法有节制的使用网络;媒介内容选择素养,在海量信息中挑选、鉴别有用信息的能力;媒介内容生产素养,负责任的进行信息的发布和再传播等。

在媒介新技术的催化之下,小镇青年突破地域限制,搭乘互联网技术的春风逐步领略到大城市的光彩,这无疑有利于文化多样性的发展。但是如果对其不加管制,则会造成小镇青年与主流意识的差距越来越大,从而导致数字鸿沟日益扩大等严重的社会问题,反而不利于小镇青年们的良性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积极引导小镇青年的精神诉求表达,使其符合主流文化的发展方向,以缩小数字鸿沟,推动整个社会的可持续进步。


注 释:

[1]周梵.电影“小镇青年论”调查研究——以江苏省电影消费情况及院线发展现况为例[J].戏剧之家,2017(20):97-98.

[2]2017小镇青年泛娱乐白皮书:洞察三到六线城市年轻人的文娱偏好[DB/OL].企鹅智酷,http://tech.qq.com/a/20171121/015703.htm#p=1,2017-11-21.

[3]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信息化新纪元指南[M].何道宽,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287-288.

[4]张鹏,刘译.为消费者画像[J].销售与市场:渠道版,2013(9):30-32.

[5]刘海,卢慧,阮金花,田丙强,胡守忠.基于“用户画像”挖掘的精准营销细分模型研究[J].丝绸,2015,52(12):37-42,47.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908/P020190830356787490958.pdf.2019-8-30.

[7]祝建华.数码沟指数至操作定义和初步检验[A].21世纪新闻传播研究[C].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2:203-211.

[8]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丹尼斯·麦奎尔(Denis McQuail),斯文·温德尔(Sven Windahl).大众传播模式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俊松.中国地区数字鸿沟问题的探讨与解决[D].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05.

4.董烨,互联网与草根文化[J].中国传媒科技,2008(03).

5.纪秋发,中国数字鸿沟[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6.朱清河,张俊惠.“草根文化”的媒介依赖及其社会效用[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35(06).

7.董璐.传播学核心理论与概念[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8.彭兰.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9.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严肃约谈今日头条、快手负责人[J/OL].人民网-传媒频道,http://media.people.com.cn/n1/2018/0404/c14677-29908261.html,2018-4-4.


作者简介:

贾文颖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2018级硕士研究生;

黄 佩 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教授、传播学博士,网络系统与网络文化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责任编辑:许启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