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无意识视角下两岸
非遗文化的场景化传播
刘君荣
东南传播杂志社 福建 福州 350001
摘 要:两岸非遗文化传播活动是系统化的社会实践。它以概念、载体、表达方式和社会关系为切入口,建构了两岸同胞共同的集体文化记忆,是一个经由双向交流达到社会共识的形成过程。本文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为理论框架,通过对非遗入岛场景化展演这一象征性、表演性行为的阐释,为两岸共情的传播现象提供一个切实可行的分析模式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集体无意识 中华非遗文化 乡愁 共时性 文化认同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指出,“要加大文化交流力度,把工作做到广大台湾同胞的心里,增进台湾同胞对民族、对国家的认知和感情。”习总书记的指示为两岸文化交流指明了方向。我们只有坚持不懈地交流,才能不断建构两岸共同的集体记忆,加深台湾同胞对华夏文化的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2019年7月27日、28日,笔者参加了东南广播公司主办的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展演。在台湾高雄、云林两场非遗文化演出非常成功,观众好评如潮。参与报道的两岸媒体达100多家,网友互动量超过130万人次,累计阅读人数约1500万人次,引发两岸同胞广泛关注。
非遗文化展演如此受台湾同胞的欢迎,说明这一传播现象后面包含着更为深刻的本质。本文试图以荣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分析这场成功的非遗文化场景化传播后面的心理学依据和文化意义。
一、集体无意识是每个人先天的祖先经验
荣格是分析心理学创始者。集体无意识是分析心理学的核心理论。集体无意识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纪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1]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集体无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原型蕴含着人们生命的最根源的原动力。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和人生意义的体验。“原型是指人类祖先在历史活动中的原始经验以具有普遍性的心理结构模式和‘种族记忆’的方式,沉积在集体无意识系统中,它从来没有出现在意识领域之中,是经过遗传而流传下来的一种先验的认知倾向,是为人的认知和行为所提供的先验模式”[2]这里所说的“遗传”并不是生物学中的遗传而是文化意义上的“遗传”。这些通过遗传所得的祖先内心经验成为后人意识的根源和精神活动的源泉,它一直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现实生活,反映在人的精神活动之中。集体无意识理论说明炎黄子孙内心深层存在着我们祖先共同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
二、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主要特点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华夏祖先在其生产、生活中创造并保留下来的精神生产层面上的文化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原型的象征化表达。“一个民族在历史发展中积淀形成了自己的文化模式和特点,都有其内在的、集体无意识性的核心价值。”[3]中华非遗文化遗产是充盈着华夏祖先集体无意识的仓库。集体性参与和地域性特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两大特点。
(一)集体性参与
中华非遗文化遗产是祖先集体无意识原型的意象呈现,也是炎黄子孙不断超越自我而回归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表征。荣格曾说“我之所以选择‘集体的’这个术语,是因为无意识的这一部分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同个人心灵相比较而言,它或多或少地具有在所有个体中所具有的内容和行为模式。换言之,由于它在每一个人身上都是相同的,因此它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共同心理基础,而且普遍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4]集体无意识是集体性的,它的原型是通过象征的方式来呈现的,而艺术象征也是人的精神的集体体现。
(二)地域性特色
不同区域的非遗文化内容各具特色,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艺术形式、表演方式、审美意识等为该地域所特有,地域的环境、文化决定了它的区域性特点。福建是非遗文化大省,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为背景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现有130个。很多非遗项目在台湾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民俗和表演,这也是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有力证据。
三、集体无意识视角下的非遗文化入岛场景化传播
“要了解艺术创作与艺术效果的秘密,唯一的办法是回复到所谓的‘神秘参与'状况,回复到并非只有个人,而是那人人共同感受到的经验中去。”[5]荣格认为原型的象征艺术可以借由“神秘参与”达到作品与受众的共鸣,从而达成心灵相通和文化认同。
中华非遗文化根源于华夏文化遗产的集体无意识,是经过审美价值加工而成的一种可以传承的艺术语言,是民族精神意识的象征产物。由于两岸文化同根同源,台湾同胞对祖地非遗文化项目都非常熟悉,没有陌生的感觉且能够很自然地接受。“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展演主办方东南广播公司在此基础上充分考虑人际传播的特点,试图通过非遗文化入岛表演提高台湾观众的感官参与度,用场景化的传播为台湾同胞讲述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脉的亲缘故事。
(一)以母亲原型为内核的非遗文化场景传播引发普遍的乡愁共情
在集体文化记忆层面,两岸同胞的心灵是相通的。2019“亲亲闽台缘东南广播听友会”暨两岸非遗文化入岛演出,带来了客家山歌《八月十五看月光》、梨园戏《赏花》、南音表演《鱼沉雁杳》、提线木偶、漳浦剪纸、木偶头雕刻、闽派古琴《忆故人》、闽南童谣《郑成功》、诗朗诵《乡愁》、树叶吹奏《橄榄树》等精彩节目,观众反应好到爆棚。在台湾观众集体无意识中故乡的原型呈现的是母亲的意象,观众在观看演出中凭借内心的文化亲和感去体验作品中故土家园(祖国母亲)原型的象征意义,以此在心灵中获得“神秘参与”的美感,引发的普遍的怀旧情绪,达到乡愁共情的审美境界。
这一刻,祖地非遗艺术的异乡“观看”成为集体的怀旧仪式。当作为审美对象的非遗节目唤醒、触发或符合了作为审美主体的台湾观众心中深藏的集体无意识的原始经验或意象时,浮上心头的文化记忆牵引着观众在精神上返乡,处于孤岛的游子对家乡的思念被引发,内心产生情感上的强烈震撼。乡愁体验一波波被强化,非遗艺术表演就得到强大持久的美感和美学效果,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意象性演出和情感性参与融合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传受者在意义的协商中“达成了合意”。观众在共通的经验模式中感知和接受乡愁,激发了对祖地文化的认同意识和寻根意识。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在闽派古琴传承人张俊波弹奏的《忆故人》乐声中,余光中的抒情诗《乡愁》被主持人深情朗诵。高雄观众徐女士在现场一字不落地跟着诵读。她说,这是一首让人“情不自禁”的诗歌,让她明白了“乡愁”是什么,“它告诉我,故乡的方向在对岸。”对故土的眷恋、对祖先的缅怀时不时地撩拨着游子的思乡之心,这种普遍性的情感体验诠释了两岸共同的种族基因和文化根脉。
树叶吹奏技艺传承人邱少春用一片榕树叶吹奏的《橄榄树》如泣如诉地把观众带入沉浸式故土想象中。台南观众李先生说:“音乐最直接,很有共鸣,有催人泪下的感染力。《橄榄树》里有台湾的乡愁,有一种特有的苍凉。不过,我很庆幸,我知道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南安,家里祖谱有记载。”[6]观众心中乡愁情结植根于故土家园的怀想,乡愁是一种地缘情怀,也是一种故土文化的力量。
非遗文化演出获得了台湾观众的阵阵掌声。演出结束后,传承人还与观众亲密互动,观众争相与传承人合影、交流,久久不舍离去。其中不少青少年在踊跃参与,这给两岸文化交流抹上一层亮色。集体文化记忆在热烈的互动中得到有效延续,观众在对演员的问候中再次审视乡愁路径,在心灵相通中加深对乡愁文化的感悟,在离愁别绪中强化着乡愁记忆。
兴致勃勃的观众很快找到了一条情感表达出口:大量亲和感的图片、视频和观众的发声文字非常活跃地在脸书和Line等在地优势社交平台转发,成为乡愁共情下的程序化活动。他们经过集体文化认同产生“群聚的冲动”,形成一个民族的精神意识,将自我的个体反应情不自禁地转化为朋友圈的社会互动,将观看的文化转化为社会化传播的参与式文化。
(二)以“共时性”的两岸非遗文化同台表演阐释两岸心灵契合
荣格的“共时性(Synchronicity)”概念指的是 “两种或两种以上事件的意味深长的巧合,其中包含着某种并非意外的或然性东西。”在荣格看来,共时性是一种心理关联, 是一种在场性和对应性:一种心理与世界、现实与超验、有形与无形、意识与无意识的同时共构。[7]同时发生、有意义、没有因果关系构成“共时性”现象的三个特征,“共时性”现象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在这次非遗展演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台湾非遗项目传承人主动参与同台表演助兴。台湾义守大学奉献了民俗表演《宋江阵》、云林大心剧坊上演歌仔戏《白蛇传·游湖借伞》。台湾非遗项目的主场参演,为两岸非遗文化的内在联系做了牵引,给非遗展演增添了看点,也为两岸文化交流增加了寓意。主办方东南广播公司开始就有这个念头,希望两岸非遗文化能够同台演出。没成想几乎同时对岸传递了这一善意,合作媒体告诉主办方有团体希望参与交流。这是两岸文化交流中经常发生的“共时性”现象。荣格把这种“共时性”现象归纳为人的心理状态和知觉领域之外(空间距离)的外在事件相对应。这种“共时性”现象后面蕴含着感应和转化的心理机制。
这种现象类似于心灵感应。这种感应揭示了中华民族文化深层次的心理模式和结构倾向,预示着两岸未来关系转化的光明前景。台湾非遗传承人的主动参与,其价值在于给这次两岸非遗文化交流提供了两岸心灵契合的深刻寓意,也投射了两岸血脉相通的感情内涵。两岸非遗传承人在同一个舞台用非遗文化共演的形式互文,共同呈现了中华民族文化深层架构中的种族记忆和内在凝聚力,在集体的乡愁共情中用实际行动对共同的文化身份进行了一场仪式化的宣演。
四、以非遗文化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华夏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
连城木偶戏大师李明卿表演了高超的提线木偶书法。“两岸一家亲”写毕,迎来雷鸣般的掌声。观众冲动地涌到台前拍照。喜爱布袋戏的黄先生带着孙女,特地从台北赶到高雄观看非遗表演。在体验区,他不厌其烦地向孙女讲解布袋木偶戏的角色形象,希望能够借此机会,让孩子了解来自祖国大陆的非遗艺术。在互动中,参与手绘木偶头体验者李女士说:“云林是台湾布袋戏之乡,这里也有木偶头博物馆和布袋戏馆,大家从小就喜欢看傀儡戏,所以,对这次演出都很期待。”近距离的体验,加深了台湾年轻一代对于祖地传统文化艺术的认识。
福建很多非遗项目在台湾都可以找到相同的民俗和表演。其中就包括闽台共同成功申报的“妈祖信俗”、“闽台东石灯俗”、“闽台风狮爷信俗”、“闽台抢孤习俗”等风俗。按照大陆现有政策,来自台湾的艺人也可向大陆申报非遗传承人,目前已有台湾艺人正式成为非遗传承人。
来自闽南师范大学闽南文化研究院的台籍教师施沛琳说:“福建是大陆的非遗大省,如何让非遗更好地对外传播,值得两岸好好探讨。这次福建非遗走进台湾,不仅有闽台传承人切磋技艺、观众亲身体验,还有很多台湾青少年积极参与,对于保护和推广非遗文化很有帮助。”从她的表述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台湾同胞对祖地非遗文化的珍爱。这种亲和感说明非遗文化是两岸共同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华民族共享的精神家园。
五、用非遗文化建构两岸同胞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集体记忆(Collective Memory)最早来源于涂尔干的“集体欢腾”理论。涂尔干认为族群拥有了共同记忆能够产生一种凝聚力,成员们通过共同记忆作为途径来确认自己的身份。这次非遗文化交流的效果说明共同记忆存在于台湾同胞内心深处,正是共同记忆成为确认台湾同胞文化身份的途径。
“文化身份是一个个体或群体的自我感觉。它是自我意识的产物,通过意识到我或我们作为一个整体所拥有的独特特性,与你或他们区别开来”。[8]拥有了民族文化独特的特性,就有了群体的归属感,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哈布瓦赫在涂尔干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他在《记忆的社会性结构》一文中首次提出,并将其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9]保持社会交往才能保证集体记忆,只有提取记忆的延续性才能巩固文化的集体记忆,有了集体记忆就意味着文化认同。
这次非遗文化入岛展演获得成功,说明了两岸传播是一个可以通过交流达成共识的过程,我们也由此看到台湾同胞希望通过文化认同来结束精神流浪感的内心渴望。两岸传播的意义在于唤醒台湾同胞集体无意识、强化文化记忆、实现文化认同。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节目中心副主任黄少辉认为 :“非遗入岛展演活动紧紧扭住中华文化两岸同根的主线,用台胞祖地的非遗文化表演交流来讲好两岸交流的故事,用一个个精彩的表演与体验,实现了精准的传播,价值理念的传播、美与亲情的传播。体现了凝聚两岸民众的亲情,创新了广播服务台湾民众需求的模式。”
故土自然素材的选取、历史文化故事的叙事、精神家园的符号组合糅合了一个怀旧的情感结构,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为背景的精彩内容揭开了久在异乡的异客心理底层的模糊记忆,同根同源的非遗表演唤醒了观众心中似曾相识的集体无意识。东南广播公司用福建非遗文化表演和闽南话、客家话建构了一套独特的“乡愁叙事”话语体系,达到了入岛入心的传播效果。
六、结语
大陆媒体在叙事过程中,尤其应当采用两岸人民共享的神话、传说、典故、习俗和文学形式等元素,用非遗文化讲好两岸故事。主流媒体要坚持不懈地做好两岸文化交流,从关系性、情景性传播扩展到社会化传播,创设同频共振的两岸舆论场域,拉近两岸同胞的心理距离,创造“交往记忆”,让台湾同胞“乡愁共情”,汇聚两岸同胞凝聚力,真正实现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不断建构两岸同胞共同的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注 释:
[1]叶浩生.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24.
[2]司有仑.生命·意志·本体[M].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1996:361.
[3]向云驹.解读非物质文化遗产[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12.
[4]CW.9-1,par.3-4.C.G.Jung,Archetypes of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5][瑞]荣格.探索心灵奥秘的现代人[M].苏克,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7:195-196.
[6]黄月慧.乡愁两岸交流的文化基因[J].东南传播,2019(7).
[7]马明奎.共时性 :一种阐释《红楼梦》的新视野[J].浙江社会科学,2009(5):81.
[8]塞缪尔·亨廷顿.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程克雄,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38-139.
[9][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M].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
刘君荣 《东南传播》主编。
【责任编辑:许启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