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xue

“四力”皆勤 方出精品

——以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


刘 学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新闻广播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新闻人如何不断通过增强“四力”,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好新闻、精品新闻?在采访过程中和新闻写作过程中,“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四力”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的整体,不是分割、独立的。本文以部分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为例,探讨新闻采访写作如何提升和运用 “四力”。

关键词:四力 好新闻 新闻采访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48字的“职责使命”,如何挖掘和讲好中国故事,并且让更多人成为传播者,是新闻人的责任和担当。挖掘好故事,讲好故事需要新闻人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简称“四力”,要有“几把刷子”,会“十八般武艺”,成为“行家里手”,这样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

一、“脚力”要增强群众思维

用自己的脚步跟随着采访对象的脚步,用自己的汗水记录着采访对象的汗水,记者只有深入一线才能捕捉到“活鱼”,在“脚力”中寻找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方子”。

记者迈开步子,走出院子,深入到基层“走走”,有时甚至用上好几天时间的“走走”并不代表记者付出了“脚力”。“脚力”不是走马观花,是需要记者沉下心,扎进采访对象的生活中,脚踏实地、深入地走,这样付出的力气,才叫“脚力”。记者要了解群众在想什么,身在基层,心贴群众,只有这样才会写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在走的过程中要不断强化群众思维,有了群众思维,才能接近群众,稿件才会既有深度又有高度,还有广度。

比如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的广播专题《大爱无声——一位记者眼中的特殊馒头店》,馒头店的几位店员不接受媒体采访,记者在采访前了解到了这个情况后,在店门口蹲点的三天里,从不进入店里打扰他们。最后,当记者完成所有的外围采访、几位店员也结束了一天的工作后,记者进入店内,向店员先进行自我介绍,然后说说自己采访到的市民看法,以朋友的口吻,推心置腹的和他们聊天、聊家常,终于如愿录制到了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采访就是要有“群众思维”,不然无法录制到人们内心深处真实的声音,那新闻作品听起来就会很假。

要采写出好的新闻作品,付出“脚力”的同时,也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优良的作风完成,优良的作风就是要实事求是,反对“假大空”,如果偏离实际、脱离群众,新闻报道就会被受众摒弃,媒体也就失去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力,尤其是几乎全民都在新媒体端获取大量资讯的当下,新闻报道就更要有群众思维,要用群众认同的话语方式进行表达,要通过“脚力”掌握老百姓平时用的语言,用这样的话语密切联系群众,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立体全面的中国。

二、“眼力”的增强源于实践

记者能在平凡的人身上发掘出闪光的新闻点,这种能力通常被称为记者有“新闻眼”,能看到群众看不到的亮点。记者在现场采访时要多运用“眼力”,而不是在现场简单的“看看”。“看看”只能写出新闻现场的“流水账”而不能提炼出新闻现场的闪光点。

“眼力”不够就要多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观察和判断事物的能力和水平。借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个“显微镜“后,不断地实践,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才能洞察秋毫,才能从时代潮流中把握问题,才能见微知著。“眼力”的增强源于实践。

广播消息《福州市民为钓鱼岛自古就属于中国又添铁证》对日本歪曲历史的做法通过中国故事发出了中国声音,获得了第28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稿件是记者在实践中锻炼“眼力”的成果。

福州琉球馆知道的人不多,但馆内却收藏着大量重要的历史资料,为了采访写出一篇有分量的关于钓鱼岛主权的新闻,记者查询大量资料,梳理琉球馆以及与之相关联人物的历史,积攒数万字资料,在锁定清朝册封使齐鲲后,记者四处寻找齐鲲的后人齐上志,终于发现齐鲲在出使琉球中写了大量的诗,齐家族谱中提到齐鲲出使琉球前后著有《东瀛百咏》《续琉球国志略》两书。在《东瀛百咏》中,《姑米山》一诗详细记载了中琉两国边界线,明确了钓鱼岛属于中国的主权归属。

随后,记者又采访了厦门大学南海研究院院长傅成和香港亚太研究中心主任郑海麟,两位专家进一步证实了记者获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全是真实的,而且很宝贵。

需要在数万字的资料里梳理出最闪光的内容 ,需要在展馆的每一幅字画、展品中挖掘出最有价值的信息,这需要记者有足够强的新闻敏锐性和观察力,捕捉到细微处的新亮点。

三、“脑力”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

一篇稿件之所以好,采访前多下功夫很重要,否则现场采访时毫无头绪,毫无角度,毫无思路,写稿的时候肯定也很茫然。增强“脑力”,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要想得细致、想得深入、想得严谨,要抓准关键,精准发力,要有辩证思维,做好策划,否则新闻作品只会“以己昏昏使人昭昭”。

新闻策划包括的方面有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再细化到具体的操作有新闻的切入角度、采访对象的选择,稿件创作需要运用的手法,如何在一个人物身上、一个地方领域的事情上,小切口体现大主题。

比如,广播评论《别让拆迁拆掉历史传承》获得中国新闻奖三等奖,这是一篇写拆迁时要注意文物、历史建筑保护的评论,这个评论看似写得是福州上下杭历史街区拆迁,实则以点带面写出来的是全国很多地方都面临的普遍问题,那就是城市发展进程中,老建筑和新摩天大楼怎么取舍的问题。以一个地方的事情反映出全国面临的普遍问题,所以在全国评奖的“战场”上“打擂”,也能站得住脚。拆迁是已经不具有新闻性的事件,这篇作品运用“脑力”精心策划,提前布局,获得中国新闻奖,也为老建筑和新大楼如何共生给出了参考。

四、“笔力”应勤字当头,增强受众思维

“四力”的落脚点是笔力,但也是新闻人最起码的功夫。从”生涩卡壳”到“运笔自如”增强新闻作品表达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应勤字当头,增强受众思维。

好的新闻作品不是一遍写成的,一定要经过很多次修改,甚至数十次修改,勤字当头,磨练的是记者的笔力。

广播消息《两岸一家亲,共饮一江水——福建今天向金门正式供水》被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评为“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优秀广播电视新闻作品”,同时获得福建新闻奖一等奖。这篇消息很好地说明了笔力的重要性。

这篇稿件最终播出版也经过十多次修改,在写作中,关于其中一位采访对象朱金良的介绍,采访记者和朱金良多次通电话,研究最准确的表述,最后只用了一句话既交代了人物身份,又带出了他的人物事迹。稿件原话是:“福建水投集团副总经理朱金良2015年代表福建业主单位与金门签订供水合同,今天他也十分激动。”

笔力要增强受众思维,不断提高业务本领,站在受众的角度上思考,写出善于口口相传,便于表达的语言,这样才能减少受众在接受过程中的信息衰减,新闻作品不能简单化、标签化,要通俗易懂,要说白话,打比方,讲故事,会讲百姓,朴实的语言,只有这样主旋律才能更感人,更动人,才能更深入人心,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力”不是割裂的,而是有机联系、相互促进、高度统一的整体。“四力”皆勤,才能练就高素质、好把式、真功夫,才能创作出更多优秀作品,贯彻落实好新时代党对宣传思想工作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康劲.“践行‘四力’强筋骨 匠心‘打磨’出精品”[J].新闻战线,2019(5).

2.王宇.“增强‘四力’建设 做好广播新闻”[J].三项学习教育通讯,2019(3).


【责任编辑:黄雪敏】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