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屏互动对分模式在新闻学
专业教学中的设计构想
李亚玲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给大学教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基于此,本文提出多屏互动对分的教学模式来推进新闻学专业的教学改革。该模式借鉴对分课堂的理念,将多屏的使用和课程互动切分为在场与不在场、课内与课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场景、多资源、多形式的模块。丰富的教学资源、讨论式课堂教学和将非正式学习纳入考核范畴是该教学模式实施的重点。
关键词:多屏互动 对分课堂 非正式学习
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在给大学教育带来福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冲击着传统的课堂教学,新闻学专业教学尤甚。移动互联网和各种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催生了微博、微信、新闻APP等多种新闻分发平台,新闻的呈现方式也借助H5、微视频、AR/VR等技术手段有了更丰富的样态,而大多数高校的新闻学专业教学条件却未能相应地进行升级,许多最新的新闻形态无法在课堂上进行充分的呈现和讨论。如果任课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又不做出调整的话,那就会使得新闻学专业的教学陷入老旧脱节的境地。如何在现有的教学条件和环境中实现突破,本文融合了多屏互动教学和对分课堂的理念,依托于现有教学设备、网络开放教学资源和学生自有数字设备,尝试建立一种人、资源、多屏融合的协同式教学模式——多屏互动对分模式。
一、现有教学条件下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的提出
在教育领域有关学习空间的探讨中,很早就开始尝试通过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屏幕以提高课堂的交互水平,只不过当时的屏幕并不主要是指显示器,它可能是一块黑板或白板。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进步,多屏的所指也拓展至投影幕、计算机显示器、电子白板、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等。自2011年以来,多屏互动教学成为教育技术领域的热门话题,此时人们探讨的多屏互动已经有了全新的语境和涵义,其主要是指通过移动互联网连接,在智能手机、PDA、TV 等不同多媒体终端之间进行多媒体内容(音频、视频、图片)的传输、解析、展示、控制等一系列操作技术。[1]目前已有的教学实践对多屏教学的尝试,主要是围绕多屏显示来进行的,即在教室里设置多个显示器或投影来显示相同或不同的内容,或者把多个屏幕的内容合成一个大的屏幕,均是在同一在场空间内发生的。相关的教学研究成果又多探讨的是未来课堂模式,如屏幕的交互、多屏的自由切换、多维的互动,自由的信息输入与输出等,这些的实现有赖于对旧有的教室从布局到硬件上进行彻底的改造和升级,而短时期内是难以普及实现的。
对分课堂又称PAD课堂,其教学强调三个过程: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该教学模式是由复旦大学的张学新教授以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主旨,结合传统课堂与讨论式课堂的优势,通过取舍创新而提出的。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是把一半课堂时间分配给教师进行讲授,另一半分配给学生以讨论的形式进行交互式学习。[2]其创新的关键在于教学过程中,讲授和讨论的时间是错开的,教师讲授之后会给学生一周时间进行课后学习、内化吸收,然后学生带着问题再回到课堂上进行讨论互动,师生之间协作问答,相互启发,加深理解。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3]该教学模式一经提出便迅速在国内大学的教改实践中获得回应,有的老师将对分课堂理念应用到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实现了教材、教学和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转化,提升了课堂效果。[4]有的将微课与对分课堂相结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实践,通过大幅度增加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比重有效提升了学习效果。[5]有的在微课辅助的英语对分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媒体平台提供课程资源来打造自主学习环境,且通过对比组实验证明了对分课堂在提升学习成绩和缩小学生间差距上的作用明显。[6]这些教学理念及实践均给本文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观点启发。
本文旨在思考和解决,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如何在现有的教室格局和硬件设备基础上,通过改进教学理念与手段,达到教改的效果。基于此,提出了多屏互动对分教学模式,该模式借鉴对分课堂的理念,将多屏的使用和课程互动切分为在场与不在场、课内与课外、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等多场景、多资源、多形式的模块,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和课外组织,调动学生充分地参与,从而实现多模块的有机整合。
二、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的设计原则
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的关键在于不同场景、不同资源和不同形式的切分与整合,在教学设计上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一)课程教学资源与网络开放教学资源的对分整合
新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大量新闻案例,而传统的纸质教材和教案通常更新较慢、案例陈旧,教学用的课件虽然可以年年更新,但是PPT过于简化和线性的传播形式难以呈现复杂的融合新闻案例,特别是现在多终端的分发平台使得新闻传播的形态多元复杂,在现有教室的硬件条件下难以良好地呈现这些教学案例和素材。随着以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等为代表的网络开源知识平台的发展,以及网络视频公开课、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的建设完善,学生越来越多地可以在网络上轻易地就接触到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教师再局限于原有的课本知识传授已经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了。面对这样一种境况,本文建议可以探索一种课内和课外、线上和线下组合的方式来整合教学资源,一方面,围绕着课程的教材、教案等核心教学资源,制作一批数字化的教程,借助学校的网络教学平台向学生传播,作为课程教学的主干资源。另一方面,搜集和整理网络上与课程相关的开放资源,比如各大公开课网站、慕课网站、国内外知名高校的开放课平台、TED演讲等,系统梳理和摘选其中优质的内容资源,将其嵌入进课程的教学中来,作为辅助资源。通过学生课外线上阅读思考,学生小组和老师课内线下讨论评点,二者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协同整合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
(二)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分整合
在终身学习成为当下生存的重要概念,非正式的、自组织的泛在学习成为常态的背景下,学校教育无法再固守传统的课堂教学,否则就会使得课堂教学成为无人问津的孤岛。特别是在万物皆媒的环境下,我们的日常生活都被各种传媒包裹着,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新闻理论的学习时时处处都能发生。所谓非正式学习是学习者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的学习,其往往没有固定的学习目标,学习场所和学习形式也较随意。[7]因而学习效果也千差万别,曾经有人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有意识地进行非正式学习,并能有效地进行反思、协作和知识管理的比例极少。[8]有学者提出,如何充分利用学习者从非正式环境中获得的知识,来促进其在正规教育系统中的学业成绩是很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9]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本文尝试在教师课堂正规教学中,将非正式学习纳入教学计划安排中来,统筹规划两种途径获取的知识,以正式学习为支配性力量,来帮助学生对非正式学习进行有效的反思、协作和管理,达到协同效能最优。其中,将着重于社交媒体工具的运用,因为不仅大学生对社交媒体使用较为频繁,而且社交媒体较强的社会性互动能有效促进知识之间的转化、交流和共享,对提升非正式学习效果更有意义。
(三)在场与不在场的多屏互动对分整合
此处的在场与不在场既是指空间的,又是指教学资源、设备和学习形式的。由于目前大多数高校的教室难以实现无线网络和移动设备的全覆盖,故本文所提出的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立足于现有的技术设备环境,依托学生自有的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探索一种在场与不在场相结合的、多屏互动协作教学模式。前面所论述的课程教学资源和网络开放教学资源的对分整合、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对分整合均是本文所主张的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的一种实现路径。在课堂之内,面对智能手机对教学的干扰和入侵,与其一味地制止,不如将手机屏纳入到教师的教学安排中来。比如,教师课前在线共享教学案例,以不在场的形式实现教学案例的分发,学生可以自由选择时间和空间进行下载存储,到课堂上后,即使是离线状态也可以实现教学案例的在场阅读,此举还可以有效改善单一投影设备难以兼顾不同学生阅读进度的问题,并方便学生在教师分析点评时随时调取相关案例资料。
三、多屏互动对分模式的教学流程设计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屏互动对分模式这一设计架构要求互联网(也可以是云平台)、电脑、智能手机等贯穿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如何实现各个设备、资源之间的充分调用与配合,成为该模式实践的关键所在。本文将这一模式的教学流程设计如图1所示。
其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资源分享、交流互动,以及教师对学习的控制和评估,均可以借助互联网或社交媒体平台来实现,也可以依托于某一专业学习平台,如笔者所在学校统一引进的超星学习通。根据笔者的实践经验,认为教学流程中的以下三个环节十分关键。
(一)备课环节:丰富教学资源的积累与整合
当把不同场景、不同资源、不同形式的学习整合在一起的时候,教师的备课就不能再仅以教材为主了,需要围绕课程知识点进行大量的资料搜集与准备。以超星学习通为例,一门课程的每一章节内都可以嵌入进图书、视频、音频、网址、文档等各种形态的资源,通过这种方式将教师自备的课程资源和网络开放的教学资源整合在一起,以课程章节提纲挈领,方便学生系统地利用这些资源,并可在课下自由组织学习,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提高非正式学习的目的性和效率。
(二)课堂教学环节:以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为主
多屏互动对分模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高卷入度,在课堂之外辅以大量的阅读、思考训练,为保障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师需要在第一堂课就把课程的知识体系、基本的任务点和学习方法提前告知学生,方便学生提前预习和领取任务。教师要保证在每一次案例讨论前将相关的学习资料分发到学生手里,并让学生有时间提前进行阅读和思考。当学生在课下阅读中产生疑问,其在课堂上学习时就会有较明确的指向。老师的课堂教学也不再只能以传统的讲授为主,而要转变为案例式、讨论式教学为主。围绕教学案例,在学生事先阅读思考过的基础上,通过课堂上与老师和其他同学面对面的对话与答疑,在求解过程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内化。此时,课堂依然是统领课程资源和网络开放资源,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的中心领域。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地组织学生参与讨论和答疑,对于提升学习效果至关重要。如前文所述,学生自发的非正式学习其效果千差万别,在该模式中,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起到了一个指挥中枢的作用。而且通过弥漫在课堂内外的多屏互动,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充分进行信息交流和知识交互,有效达成自由的信息输入与输出,形成一种无缝融合学习空间。
(三)成绩评估环节:向课堂互动及非正式学习的倾斜
由于该教学模式将网络开放教学资源和不在场的非正式学习纳入进教学体系,因而在学生成绩评估环节,就不能仅限于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课堂内的学习情况考察,需要把学生课下的非正式学习纳入到考核中来。而这一考核的难度较大,如果能够借助一些专业的学习平台则较容易实现,以笔者所在学校使用的学习通为例,学生登录课程、阅读时长、参与专题讨论、完成作业等情况均可实现系统自动记录。借助平台提供的学生学习数据可以更为精准地掌握学习效果,并有助于发现问题进行教学反思,推进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论文系校级教学项目“协同理论视域下《网络新闻传播概论》多屏互动教学模式探索”(项目编号:JYX17006)的研究成果。
注 释:
[1]郭晓岩,刘聪.多屏互动技术综述[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14(09):72.
[2][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12):6-8.
[4]李建铁.基于“对分课堂”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J].教育观察,2015(08):93-95.
[5]魏春梅.“微课+对分”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语文学刊,2016(03):92-92,113.
[6]张春霞.基于自媒体平台的“微课+对分课堂”调查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5):55-58.
[7]余胜泉,毛芳.非正式学习——e- Learning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J].电化教育研究,2005(10):18-19.
[8]柴阳丽. Web2.0环境下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网络教育与远程教育,2011(12):65-66.
[9]侯小杏,陈丽亚.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2):39-48.
作者简介:
李亚玲 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黄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