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angencheng

重大主题报道的短视频应用探析

——以福州广播电视台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报道实践为例


阮根城

福州广播电视台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应用迅速崛起。本文以福州广播电视台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报道实践为例,从短视频应用的原因、趋势、效果、策略,以及优化路径等方面进行论述,认为传统主流媒体应牢固树立用户思维、创新形式,抓住短视频这一风口,唱响主旋律,为重大主题报道服务。

关键词:短视频 主流媒体 重大主题报道 数字中国


在全媒体时代,人们的阅读习惯逐步趋向于移动化、碎片化。因此,少则几秒,多则几分钟的短视频越来越迎合受众的需求。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高达78.2%。[1]短视频的快速发展也为推进媒体融合、创新主题报道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是福州近年来举办的最高规格的活动之一,迄今已成功举办两届。作为峰会举办地的传统主流电视媒体,打好这场宣传报道的“硬仗”意义非凡。福州广播电视台将其当做年度首要政治任务和探索媒体融合的练兵场,举全台之力提前部署、精心策划,并深耕细作短视频,着力讲好福州故事,在圆满完成相关宣传报道任务的同时,有效提高了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一、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应用的原因与趋势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首先,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已“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重要载体。其次,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异军突起,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渐成主流。与此同时,传统媒体的收视群体也正加速分流,开机率也不断下降。根据CSM媒介研究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观众平均每人每天收看电视129分钟,比2017年同期少了10分钟,下降幅度为7.2%;2018年日均观众到达率只有51.6%,比2017年同期减少了4.1个百分点,下降幅度为7.4%。[2]显然,面对全新的媒介环境,传统电视新闻的制播方式已无法满足受众需求。对此,传统主流媒体亟需转换思维,创新传播方式与渠道,抢占舆论阵地。特别是在应对重大主题报道时,显得尤为迫切。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的报道过程中,福州广播电视台以短视频应用为突破口,提前谋划、精心打造了主题类和动态类两种短视频。其中,主题类短视频主要展现党的十八大以来,福州在数字经济等方面取得的新成就。这些作品总体制作精良,具有较强可看性,一经推出便在各大社交平台“刷屏”,成为“爆款”。例如,系列主题短视频《数字福州·新时代新生活》以民生视角、主持人串场的形式,通过实地体验探访中国东南大数据产业园、福州市规划馆、海峡蔬菜批发市场、中以合作农场、公安智能交通控制中心、环境大气超级监测站、网龙公司,以及小区、超市、地铁等地,全方位展示了福州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取得的硕果。片中,一镜到底的拍摄方式、无缝转场的流畅剪辑,再加上酷炫的三维立体跟踪字幕包装,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全网播放量超200万次。而3分钟短视频《数字中国 预约未来》则另辟蹊径,以穿越未来的手法,向观众展示了智能家居、无人驾驶、远程医疗等“黑科技”。科幻式的场景让人提前感受了数字科技的无限魅力。该短视频得到了包括“学习强国”在内的中央、省级等新闻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的纷纷转发,全网播放量很快突破200万次。

此外,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期间推出的一系列动态类短视频同样也深受互联网用户喜爱。像《惊艳!90秒带你穿越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最美瞬间》推出不到一天,便收获了众多点赞、好评、转发,全网阅读量直逼20万。

美国著名学者尼尔·波兹曼曾言:“一种信息传播的新方式所带来的社会变迁,绝不止于它所传递的内容,其更大的意义在于,它本身定义了某种信息的象征方式、传播速度、信息的来源、传播数量以及信息存在的语境,从而在更深刻的层面上影响着特定时空中的文化,以及对真理的看法。”[3]从传播效果来看,系列短视频的应用让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主题报道着实增色不少,很好地讲述了福州故事,传播了福州声音,在提高传播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让受众群体在分享中获得满足感。实践证明,短视频应用已成为了重大主题报道一把“利器”。

二、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应用的传播关键与策略

短视频具有创作门槛低、轻量化、即时性、交互性等特征。在融媒体时代,如何创作出用户喜欢看、看得进且充满正能量的短视频是首先要分析解决的问题。我们要把握传播规律,紧贴主题,强化用户思维,将主旋律的宣传报道变得吸引人。从实践来看,短小精悍、快速传播、生动有趣、立体宣发是影响作品传播的成败关键。

(一)短小精悍

在第二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报道中,时长不超过30秒、短小精悍的视频数量占比达一半以上。这些视频都有着短视频轻量化的特点,以抖音平台为主要发布阵地,通过前方记者手机拍摄的视频回传或截取新闻报道同期声片段等方式,制作出适合抖音平台传播、满足用户口味的作品。特别是在音效使用方面,都是结合时下抖音平台最具“魔性”、接地气的背景音乐,营造较强的代入感。像《没错了,是心动的感觉,数字峰会最强女团来啦!》《百度大Boss李彦宏来了》都只有16秒。而《5G+AI,切水果无敌,真的很耗体》则不到10秒。这些视频虽短,却让人印象深刻。

(二)快速传播

时效性是新闻报道的一大生命线,短视频制作也不例外。特别是动态性短视频,快速发布是各大主流媒体追求的目标。为了能在第一时间抢独家,福州广播电视台在会前进行了新闻采编流程再造。首先在发布理念上,坚持移动优先。记者在一线采集时,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通过手机或摄像机抓拍并第一时间传回有看点的片段。后方编辑则通过“巧手”快速对其编辑,并配以音乐等元素,在相应的渠道上进行发布。从前方拍摄、文稿撰写,到后方编辑、审核,再到最后发布等环节都按照“快拍、快写、快审、快发”的原则进行。

(三)生动有趣

短视频之所以受到广泛欢迎,除了其碎片化的特征,最主要还是取决于作品本身多样化的表达形式。通过充分运用画面、语音、文字、图片等元素,以去电视化的风格和全新的传播语态来满足用户的趣味性需求。像短视频《福州这场盛会 智能闺蜜团来袭》紧跟抖音平台“挑战闺蜜团”热点,凭借独特的视角、创意,以及生动有趣的画面引发了广大抖音用户的共鸣和关注。而短视频《穿越三坊七巷寻找你的前世今生》则充满着“黑科技”和福州本土元素。记者通过AI换脸技术,化身为古人行走于福州三坊七巷。整个互动过程场景丰富、形象逼真,让人不禁想过把瘾。

(四)立体宣发

在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元化,每个平台都有着相应的受众群体。除了要有精品意识不断打磨短视频,如何全网分发,实现精准推送也至关重要。福州广播电视台除了依托自身“两微一端”等平台,还重点在抖音、今日头条等热门社交平台开通了账号,实现在多平台立体宣发。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根据网站、微博、抖音等平台的传播规律和受众特点,对短视频的发布时长进行拆分和差异化推送。通过分众传播,以满足用户的多元化需求。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峰会期间,福州广播电视台还充分利用公交、地铁、户外大屏等平台资源,滚动播出短视频,让主旋律覆盖榕城。

除了充分利用自身平台,还要善于“借船出海”。一些精品短视频在“发酵”传播中得到了新华社客户端、央视新闻客户端、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日报微博等中央、省级主流媒体平台的转载。像《物联网技术,开启万物互联奇妙天地 》《啥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带你走向AI未来!》《大数据时代,让世界更懂你》等短视频的全网阅读量都进入了百万级别。

三、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应用的优化路径

英国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中有句名言,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对于身处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传统主流媒体而言,短视频既是机遇,更是挑战。特别是随着抖音、快手、西瓜、火山等短视频平台的快速崛起,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加深,显然,同质化内容已无法立足,特色优质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如何让重大主题报道短视频更契合用户需求,让主旋律传播“润物细无声”,笔者认为可以在强化用户思维、创新形式、借力UGC(用户生产内容)、提高版权保护意识等方面持续优化改进。

(一)强化用户思维

有调查显示,人的听力最集中的黄金时间为15秒。这就意味着短视频中每一帧的声音、字幕、镜头语言都要做到最大呈现,做到“短、精、趣”,保证视频对用户的持续吸引力,方能取得较高的完播率和传播效果。[4]因而,短视频制作不能生搬硬套传统电视的剪辑手法,而要注重百姓视角,强化用户意识、精品意识,特别要增强短视频的互动性。只有互动,才有可能产生二次传播,甚至更多,从而引发更多受众共鸣,不断拓展短视频的传播深度和广度。

(二)创新表现形式

短视频制作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可以是MV,也可以是微电影、动画,还可以综合运用沙画、说唱等形式来表达。所以,不能一味走大场面、高投入的精致制作模式,而应根据主题“量身定制”,找寻创新“支点”来表达,将抽象乏味的时政主题表达得更生动、接地气。

此外,还可以借鉴抖音等平台的做法,通过打造人设IP的形式,来增强用户的粘性。人设,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视频的标签。比如,可以充分利用较有个性或辨识度的主持人或记者,通过出镜讲述等方式,创新时政话语表达。

(三)借力UGC

互联网时代,以 “个人”为基本单位的传播力量被激活,“个人”成为重构媒介生态的重要力量。[5]如今,只要一部手机,人人都可以成为短视频的“导演”。各大平台每天上传的短视频数量可谓不计其数,UGC(用户原创内容)价值愈发显现。作为传统主流媒体,在面对重大主题报道时,尽管已“倾巢出动”,却也时感力不从心。因此,主流媒体要将PGC(专业生产内容)和UGC(用户原创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一方面要畅通视频上传渠道,并对其进行专业化“打磨加工”;另一方面要建立严格的把关机制,让用户原创内容为短视频创作锦上添花。

(四)提高版权保护意识

值得传统主流媒体高度重视的是,短视频在井喷式涌现的同时,也让侵犯著作权现象成为了新的法律问题。根据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独创性和可复制性是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必须具备的两个要素。显然,短视频在这两方面都是符合的,具有版权保护价值。常见的侵权行为包括将他人创作的短视频进行“长拆短”、微加工、二次创作,或者未经作者同意,盗用其创意、文字、图片等。特别是随着以“音乐+画面+字幕”构成的碎片化短视频越来越受年轻人的青睐,数字音乐版权保护尤其值得关注。

短视频虽短,同样受法律保护。但为何侵权现象却屡见不鲜?在笔者看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因素。第一,短视频创作者法律意识淡薄,或者完全没有概念,在创作过程中随意使用他人作品作为素材。第二,由于目前我国著作权法对于短视频版权保护在某些细节认定方面不是很明确,判定的标准不是很清晰,让一些短视频创作者有法规漏洞可钻。第三,短视频创作者在维权的过程中,面临的程序复杂、诉讼周期长等问题成为一大困扰。

目前,福州广播电视台在短视频制作版权保护方面已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规范,并形成了“福视频”品牌。一方面,在引用他人版权图片、音乐等作品时,都需严格标注其版权归属,或征得作者许可。另一方面,在短视频的开头和结尾都有添加“福视频”Logo片段演绎,正片中还有相应的Logo水印。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中国建设峰会举办期间,福州广播电视台还量身打造了“数娃”版Logo片段演绎和水印,不仅让短视频的传播更应景、更接地气,也让主流媒体的品牌保护得以彰显。

在数字网络环境下,短视频版权保护可谓任重道远。不仅需要自律和他律,还需要政府部门加强监管、综合治理,才能让整个短视频行业健康发展。

四、结语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5G时代即将到来,它带来的不仅仅只是网速的提升,更多则是创新。在万物互联时代,短视频拍摄的门槛和成本越来越低,伴随着呈几何式增长的互联网用户数量,将有更多的短视频来自世界各个角落,呈现出更为精细和多元的场景。

对于传统主流媒体来说,短视频应用是尝试,更是未来的发力方向。面对短视频行业即将爆发的“第二春”,传统主流媒体应以此为契机,守正创新,主动融入并适应传播格局和新闻业态变化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在内容制作、传播渠道、技术升级、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探索和转型,让短视频应用服务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在获得用户“流量”的同时,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注 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2]娜布琪.2018年电视收视市场回顾[J].收视中国,2019(2).

[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2.

[4]徐丹,李倩.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短视频与直播[J].新闻战线,2017(8):57-59.

[5]喻国明,张超等.“个人被激活”的时代:互联网逻辑下传播生态的重构[J].现代传播,2015(5):1-4.


作者简介:

阮根城 福州广播电视台《福州新闻》栏目责任编辑。


【责任编辑:许启东】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