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国际新闻英汉
编译中的叙事建构
陶丹丹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 浙江 绍兴 312000
摘 要:新闻编译是一种具有建构性的再叙事。编译者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会融入本民族的社会价值观,对原新闻故事中的某些叙事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针对国际媒体对“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参考消息》编译者通过采用多种叙事策略,解构了原报道中的质疑和误读,重构了符合我国立场的新闻现实以维护话语权和正面的国际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 新闻编译 叙事建构
新闻编译是对“已经建构的现实的再建构”。[1]受制于媒体机构的规范准则和接受语境的影响,编译者通常会强化、弱化或改变原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叙事内容,从而参与对社会现实的建构。“一带一路”倡议是当前国际媒体涉华报道的核心议题,既赢得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也存在一些质疑甚至误读。对此进行英汉编译时,如何再叙事才能引导读者准确认知外媒眼中的中国?本文根据蒙娜·贝克的叙事理论,对《参考消息》“一带一路”编译报道进行多维阐释,重点分析编译者采取的叙事建构策略,并论述这些策略对规避舆论误导、消弭立场分歧、重塑中国形象等方面的作用。
一、选择性建构
选择性建构是通过省略或添加文本的方式实现的,其目的在于抑制或强调原文中隐含的叙事。[2] 在新闻编译中主要体现为:过滤不实信息、删除讽刺言论、添加评判意见。
(一)过滤不实信息
一些西方媒体企图污名化“一带一路”倡议。China Builds Bridges and Highways While the U.S. Mouths Slogans(《华尔街日报》2018-01-31)这篇报道,虽总体支持倡议,但在提到人民币日益频繁地成为交易媒介时,穿插了这样一个叙事情节:“‘一带一路’项目使斯里兰卡债务缠身”(原文为 “As Sri Lanka has found,Chinese money supposed to liberate productive forces often ends up sn-arling the recipients in chains of debt.”)。这一原文建构了“债务陷阱论”的叙事框架,妖魔化中国贷款,意在阻遏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但事实上,斯方多名政要对此予以驳斥,认为“一带一路”项目的贷款都是以优惠利率提供的长期贷款,能促进斯里兰卡的产业发展。[3] 因此,编译报道(《参考消息》2018-02-01)省略了上述叙事情节,避开了“舆论陷阱”,以此过滤原文叙事对共商、共建、共享这一官方立场的不利影响。
(二)删除讽刺言论
西方媒体还时而讽刺“一带一路”推动下的睦邻友好关系。Bridge-building a Pillar of Sino-Russian Détente(《金融时报》2018-09-25)叙述了修建中俄同江铁路大桥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的作用。新闻开篇写道:“在中俄界河黑龙江上,兀立着大半截铁路桥,多年来就像是对那些称赞中俄关系日益密切的溢美之辞的拷问”(原文为 “A truncated railway bridge that stopped abruptly some way across the Amur river that separates Russia from China has stood for years as a challenge to the effusive rhetoric of an ever closer Sino-Russian relationship.”)。原文看似是为西方读者理解报道铺垫背景信息,但最后一个分句明显带有讽刺意味,实有挑拨中俄关系之嫌。编译时若进行忠实的语码转换,易激起国内反俄的情绪和舆论,与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官方立场相冲突。编译报道(《参考消息》2018-09-28)将该讽刺话语省略,从而弱化原文叙事的负面影响,在中国民众中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添加评判意见
借“一带一路”的基建项目炒作“军事威胁论”是西方媒体抹黑中国的又一伎俩。China Eyes Vanuatu Military Base in Plan with Global Ramifications(《悉尼先驱晨报》2018-04-09)这篇报道将中国援建瓦努阿图的卢甘维尔码头与军事基地相联系,建构了“一带一路”项目威胁澳大利亚“国家安全”的叙事框架,以此在西方民众中歪曲中国形象。编译报道(《参考消息》2018-04-12)则添加了大量的评判意见:陈述瓦努阿图外长的声明给予严厉回击;显示中国商务部的数据资料,证明卢甘维尔码头是一个贸易码头;援引专家观点,指出当地的条件根本不适合建军事基地等。编译报道与原报道展开叙事竞争,建构了“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的叙事框架,强调了“一带一路”没有军事意图的立场,塑造了一个和平崛起的中国形象。
二、标示式建构
标示是指用词汇或短语来指示或识别人物、地点、事件以及叙事中的其他关键要素。标示提供了一个诠释框架,制约人们对当前叙事的反应,操控人们对叙事的解读。[4] 对立命名和重构标题是两种有效的标示式建构手段。
(一)对立命名
命名不仅是建构叙事逻辑的手段,而且还代表立场观点。使用某个名称就意味着表明某种立场,并且否定与其相对立的立场。西方媒体中“一带一路”搭配词的命名方式复杂多元,除了使用我国官方提出的initiative一词外,常见的名称还有strategy,plan,project,program,policy,scheme等,其中个别名称隐含着立场的冲突。例如,strategy的潜在消极语义韵在西方舆论中常被夸大,由此将“一带一路”倡议建构为中国进行“全球扩张、称霸世界”的野心战略。[5]该命名可能引导西方民众做出“中国威胁论”的解读,并产生相应的抵制情绪。scheme也具有负面语义内涵,指“获取欺诈性或非法性事物的阴谋诡计”。因此,编译时有必要将这些对立名称统一改为“倡议”,与我国的叙事立场相契合。
(二)重构标题
标题是新闻报道之眼,凸显叙事立场和观点。《福布斯》(2017-03-19)刊载了一篇评论,题为Coopetition on the New Silk Road:A Recipe for Peace?,意思是“新丝绸之路上的竞合关系是和平秘诀吗?”。原标题可能引起读者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猜疑和忧虑。文末的结束语(“‘新丝绸之路’经济网络正在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相连的欧亚大陆有利于各国。至少理论上如此。你信吗?”)似乎与标题呼应,重述了可能产生的疑虑。但其实文章总体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阐述了“一带一路”互通互联、避免对抗的本质,解释了“命运共同体”的内涵。编译时将该标题重构为《“一带一路”促建“命运共同体”》(《参考消息》2017-03-21),使原文观点前景化,唤起读者非常熟悉的叙事,引导人们从正确的立场解读这篇评论。
三、再定位建构
再定位建构是指在副文本或文本中重新定位作者、编译者、读者和其他参与者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6] 无论是在副文本中更改作者介绍,还是对文本内的叙事视角和措辞、指称和语气等语言参数进行微妙调整,编译者能够通过精心安排参与者之间的社会政治关系,积极参与当前叙事乃至更为宏观层面叙事的建构。
(一)充实作者介绍
编译时如何对作者进行再定位将会影响译文读者诠释文本。可能囿于版面原因,《参考消息》编译报道中通常省去作者介绍或只译出作者姓名,但在争议性较大的报道中,却十分重视对作者身份信息的编译,有时甚至会编辑充实原文提供的作者信息。例如,《专家表示:所谓“一带一路”步履艰难是一派胡言》(《参考消息》2019-02-03)这篇编译报道反驳了美国副总统迈克·彭斯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负面评价,并指出不管美国是否喜欢,“一带一路”倡议有充分的理由存在下去。原文对该专家的介绍是“戴维·多德韦尔从香港视角研究和报道香港、区域和全球面临的难题(David Dodwell researches and writes about global,re-gional and Hong Kong challenges from a Hong Kong point of view.)”(《南华早报》2019-02-02)。介绍中突出“香港视角”,也许是考虑到《南华早报》(香港销量最高的英文报纸)的读者群定位。编译者去除了这一特定视角,将作者介绍改为“香港—亚太经合组织贸易政策集团执行董事戴维·多德韦尔”。再定位后的专家身份更具体明确,能加强原文叙事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增进译文读者对原文叙事的信任,从而为“一带一路”倡议赢得更广泛的舆论支持。
(二)转变视角和措辞
视角蕴涵着特定的情感和立场,[7] 并通过措辞加以彰显。以China’s Construction Binge Spreads to Americas(《美联社》2019-04-04)这则报道为例。原文以“中国”为叙事视角,“binge”表示“无节制的狂热行为(尤指暴饮暴食、挥霍金钱)”,由此将中国在美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建构为“搞单向性输出的极端行为”。编译时改为《拉美国家踊跃参与“一带一路”》(《参考消息》2019-04-08)。编译者将叙事视角转换成“拉美国家”,意在说明是“一带一路”倡议自身的吸引力使拉美国家参与进来。褒义词“踊跃”的使用,将原文叙事中参与者之间的对立关系重新定位为合作关系,试图消解原文叙事所隐含的抵触情绪和反对立场,并使译文读者明确编译者的立场,即中国致力于建立和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塑造了一个与世界共享发展成果的、友好的中国形象。
(三)调整指称和语气
指称是识别自我与他者的语言手段,指称的变化往往会伴随叙述语气的变化。对指称和语气进行调整也将重构叙事活动的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例如,有报道叙述了新西兰对“一带一路”倡议的立场。“You might ask why New Zealand is involved at all when we’re at the bottom of the world,far from the historic Silk Road…”(《自治领邮报》2019-04-08)。作者采用第二和第一人称(下划线标注)以及疑问语气(“我们位于世界的南端,与历史上的丝绸之路相隔甚远,你也许会问新西兰究竟为何参与其中?”)。作者把原文读者视作“自我”一方,使原文读者介入到叙事事件中,并通过回应部分读者对参与“一带一路”的质疑,拉近原报道与原文读者之间的距离。编译者对此进行再叙事。“虽然新西兰处在南端,距离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十分遥远,但仍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参考消息》2019-04-09)。编译者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身份转述原报道,并将原文的疑问语气调整为陈述语气,意在体现原文叙述的事件是个客观事实,从而增进译文读者对编译报道的认同,使他们更加坚信“一带一路”倡议在国外获得的青睐。
四、结语
新闻编译是话语权博弈的场域。编译者不是简单进行语码转换的技术人员,而是话语权的捍卫者。在当前“西强我弱”的话语生态环境下,编译者一方面要尽量客观传递国际媒体涉华报道的主要内容和核心观点,另一方面也要批判和解构报道中的话语霸权。作为我国官方媒体的《参考消息》,其编译者积极争夺了话语重构的权力。在不完全背离客观性原则基础上,利用选择性、标示式和再定位这三种叙事建构策略,凸显国际新闻报道中对“一带一路”倡议的认同和支持,同时化解疑虑和误读,从而维护我国的叙事立场,引导读者准确认知中国在全球话语体系中的形象。
基金项目:论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支点国家文化产业优先合作领域的战略选择研究”(项目批准号:16BXW063)的阶段性成果。
注 释:
[1]程维.“再叙事”视阈下的英汉新闻编译[J].中国翻译,2013 (5).
[2][4][6]蒙娜·贝克.翻译与冲突——叙事性阐释[M].赵文静,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73,187,202.
[3]央视网.“一带一路”进行时: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成为中斯合作典范[EB/OL].http://news.cctv.com/2019/04/10/ARTI6zALvb8oNc3sBQJI6TC5190410.shtml.
[5]时闻,刘润泽,魏向清. 政治话语跨文化传播中的“术语滤网”效应与术语翻译策略反思——以“一带一路”话语传播为例[J].中国外语,2019(1).
[7]申丹,王丽亚.西方叙事学:经典与后经典[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94.
作者简介:
陶丹丹 绍兴文理学院元培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责任编辑:黄雪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