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haozhaoshuping

区县融媒体中心客户端的
内容提升与优化

——以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客户端“北京朝阳”为例


吴 昊,赵淑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 北京 100000



摘 要:当前,客户端建设已成为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全媒体矩阵,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客户端“北京朝阳”上线三年来传播效果显著,是我国区县融媒体中心客户端建设的重要参考。客户端“北京朝阳”主界面、二级界面以及各模块设计体现出其综合服务性和实用性等特点,在内容提升上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即整合内容,优化产品架构、化繁为简,突出产品特色、创新形态,适应传播趋势。

关键词:区县融媒体中心 客户端建设 内容优化


一、研究背景

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发展逐步由以中央媒体机构、地方传媒集团为主体的“规模型”融合,转向县级媒体机构为单位的“精准型”融合。这要求深耕基层群众内容需求,自下而上夯实我国媒体融合发展的基础构建。

随着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媒介样态不断出现,新媒体已成为信息集散地、舆论策源地、思想交锋地。在这样背景下。客户端建设已成为区县级融媒体中心搭建全媒体矩阵,构建现代传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朝阳区融媒体中心挂牌成立于2018年6月19日,其前身是成立于1956的东郊广播站。经过多年融合发展,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已建成涵盖“一报一台一网两微一端一抖”7个区属媒体发布平台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朝阳区融媒体中心的融合实践成效显著,在2018中国融媒体发展论坛上获颁“2017-2018中国十佳融媒体中心”。

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客户端“北京朝阳”上线于2016年8月16日,该客户端集新闻资讯、政务服务、生活服务、互动活动为一体,开启了居民朝阳生活的“掌上时代”。

客户端“北京朝阳”上线三年来,取得了较好的传播效果。据朝阳区融媒体中心官方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7月底,客户端“北京朝阳”共发布各类资讯13466条,累计阅读量8718529人次。客户端“北京朝阳”在内容的搭建抑或是视觉与交互设计上对我国区县融媒体中心的客户端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客户端“北京朝阳”的内容结构分析

信息时代,人们对数字作品的基本要求可以归纳为想到就有、需要就读、读就能懂。想到就有是指内容信息的集约化、专题化和信息形态的多样化、可视化。需要就读是指在海量信息环境下对信息进行深度加工是以满足用户需求。读就能懂指的是利用多媒体语言实现内容的有效表达。

笔者以“想到就有,需要就读,读就能懂”为核心思想,对北京朝阳APP的内容及结构进行如下分析。

(一)北京朝阳APP主界面布局

界面是指引导读者进入页面的单元层,是构建媒体层级的主要材料。界面形成新媒体的界面层,将页面的内容信息进行归类后,起到导读作用。北京朝阳APP主界面采用的是聚合类的UI设计。进入北京朝阳APP,“首页”“资讯”“活动”“服务”和“直播”五个功能热键依次设置在底部,点击每一热键可进入二级界面。五大功能热键的设置体现出北京朝阳APP的综合服务性和实用性。

(二)北京朝阳APP二级界面布局

1.“首页”模块

“首页”模块是进入北京朝阳APP后的默认模块。首页以信息瀑布流的形式布局,可主要分为“服务”“朝阳融媒”“专题”“最新资讯”“视频”“扫黑除恶”和“猜你喜欢”几个版块。视觉呈现上主要以标题在右、图片在左的方式呈现,辅以单张大图或三图的形式,来提升信息布局的节奏感,缓解用户视觉疲劳。

“服务”为服务功能的快捷方式,默认显示“政府热线”“办事指南”“实时路况”“结婚登记”四种服务,用户可根据需要进行自主选择。

“朝阳融媒”整合朝阳区信息传播矩阵,集中《朝阳报》、朝阳有线、北京朝阳APP、北京朝阳政务微信、朝闻道、朝阳新闻网、微信矩阵、“朝阳群众”抖音。用户可在该版块直接查看《朝阳报》电子版、朝阳新闻视频并进入朝阳新闻网,实现报、台、网的信息融合。但其它栏目并无实际功能,仅为展示宣传作用。

“专题”以图片形式呈现新闻专题,用户点击图片直通“资讯”中的专题栏目。在建国70周年之际,北京朝阳APP推出“芳华70年”专题栏目,用户点击专题图片后跳转到“资讯”模块中“芳华70年”频道。“最新资讯”“视频”“扫黑除恶”与“专题“同样和“资讯”模块相关联,对应“全部”“视频”“扫黑除恶”频道。点击右侧“更多”按钮,则直接跳转至“资讯”中相应的频道。

“猜你喜欢”所展示信息与“最新资讯”雷同,同样为“资讯”模块中“全部”频道所提供的内容。

2.“资讯”模块

“资讯”模块为用户提供不同种类、不同形态的信息,分为全部、新时代、学习强国等共计16个频道,其中《朝阳报》与“朝阳有线”频道与“首页”模块中“朝阳融媒”出现功能重复。用户可根据个人需要增减资讯频道或调节频道顺序。视觉呈现上与“首页”布局相似,主要以标题在右、图片在左的方式呈现,辅以单张大图或三图插入。其中“视频”、《朝阳报》和“朝阳有线”频道则以更为合适的视图进行呈现。

3.“活动”模块

“活动”模块是与用户互动的重要渠道,用户可通过线上投票、线上报名、线上答题等多种形式参与活动和话题互动,以了解用户需求,提升服务的针对性。

该模块以“上图下标题”的形式列表呈现,用户可点击图片进入次级页面查看活动详情。已结束活动会在图片上加灰色蒙版并打上“活动已结束”的标签。

4.“服务”模块

“服务”模块将服务分为政务、医疗、交通、综合四种类型,为用户提供共计39项服务,覆盖面广、功能齐全。该模块页面最上端为用户显示基于地理位置的天气与限行车号;与首页的“服务”功能相类似,将政府热线、办事指南、实时路况、结婚登记四项服务固定在页面前端,但用户不可自主选择编辑。多样化的服务将各类事项办理流程信息化、智能化,实现快速查询办理,通过客户端提高信息服务效率和群众满意度。但也存在部分功能无法使用、网络页面与客户端不匹配的问题,例如点击结婚登记、发票查询,显示“页面无法打开”;点击积分栏、违章查询所进入的次级页面与移动端不匹配,不利于用户快速操作。

5.“直播”模块

北京朝阳APP将直播单独作为一个模块,第一时间将朝阳发生的大小活动以图片、文字、视频等多种形式进行传播,使朝阳群众能够足不出户的及时了解朝阳的发展变化。每次直播都能吸引上万用户线上观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直播结束后,用户也可观看往期直播内容。但目前直播活动较少,不同事件直播场次的时间跨度较长,直播活动还有待加强。

三、客户端“北京朝阳”的内容优化策略

(一)整合内容,优化产品架构

北京朝阳APP是一款综合服务类的产品,集成了多种功能,使得APP的内容架构较为庞大。重复内容会占用产品的空间,会使信息的呈现更为冗杂。北京朝阳APP的“首页”内容与“资讯”模块存在大量的重复内容,导致“首页”模块的功能定位模糊,且“资讯”模块中的“全部”频道也具有一定的模糊性。模块建设应首先明确功能定位并考虑用户需求,资讯类客户端的默认首页一般为要闻,为用户提供最新的最重要的新闻资讯,这也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考量。建议重新设计APP首页,剔除重复内容,并将“资讯”模块作为APP默认模块,“要闻”频道作为进入APP后的默认页面,使用户能够直接查看最新资讯。这样以来便为APP主界面增加更多的空间,将“我的”移入主界面模块,便于用户查看相关内容或更改APP设置。

(二)化繁为简,突出产品特色

在内容布局上,北京朝阳APP要突出面向朝阳群众的针对性、提供政务服务和生活服务的独特性。近年来,政务“互联网+”已成大势所趋,各地各部门纷纷建设官方网站及新媒体等平台,提供更为高效便捷的网上政务服务,大幅提高了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互动效率。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今年8月最新发布的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在线政务用户服务规模达5.09亿,占网民整体的59.6%。电子政务正在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普遍需求,有着广阔的发展市场。北京朝阳APP提供政务服务功能,为朝阳群众提供本地化的政务服务,推动智慧便民生活。但当前APP上的政务功能并不完善,也存在着僵尸栏目。今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了《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检查指标》和《政府网站与政务新媒体监管工作年度考核指标》,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网站及政务新媒体日常管理和常态化监管工作。针对APP中政务功能,应加强对用户使用的日常管理,保证功能的有效性和实用性,推送内容的常态化更新。

生活服务方面,北京朝阳APP为用户提供了基于高德地图的精准定位服务,用户可轻松查找各类服务站点。但逛街购物、旅游景点、超市等功能也仅是单一的地图导航,与美团、支付宝等商业平台相比存在较大的弱势,难以提升用户使用率。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现实情况下,与其不断追求更为完善的功能,不如化繁为简,舍弃已被广泛市场化、同质化的功能服务,深入挖掘完善政务、医疗等服务,增强APP的服务优势。

(三)创新形态,适应传播趋势

随着媒体融合的深度发展、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终端随人走,信息围人转”的传播趋势越发明显。从文字、图片、H5、VR新闻到短视频,“元年”的更替代表着信息表现形态的发展变化,信息传播逐渐融入更多的元素,越发移动化、社交化、场景化。

北京朝阳APP搭载《朝阳报》、朝阳有线电视台、朝阳新闻网,实现新旧媒体在渠道上的融合。APP内图文丰富、视听元素俱全,但并不突出。内容形态的多样化不仅源自技术的创新发展,也是媒介市场激烈竞争的产物。北京朝阳APP对信息的呈现形态并不能很好的应对新闻资讯类产品的激烈竞争,应借助短视频、直播、H5等多种形态提升信息的可视化,并借助朝阳群众的力量,打造朝阳群众自媒体产品,通过PGC与UGC的结合促进内容的丰富性和吸引力。


作者简介:

吴 昊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硕士研究生;

赵淑萍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教授。


【责任编辑:刘君荣】

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