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车联网:未来车载
广播新业态的预判
游苏苏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 福建 福州 350000
摘 要:继电视屏、电脑屏和手机屏之后,汽车终端的数字大屏将成为主流的“第四屏”进入大众的视野。因为汽车终端的数字化,原本依托于模拟音频传输发射技术的传统广播将面临全新的挑战。广播+车联网,使得车载场景下的音频传播在收听渠道、互动方法、内容生产、营收模式等多个方面发生巨大改变,车载广播将呈现一种全新的传播业态。本文是作者对未来车载广播新业态的预判。
关键词:广播 车联网 广电车盒子
无线通讯技术的革新带来传播领域的深刻变革。互联网、移动互联网、4G、5G、全球 WIFI……,不断降低的流量成本,越来越快的传输速度,越来越广泛的信号布点,让无线数据传输成为一张几乎无缝隙覆盖的超级大网络,也让我们身边出现越来越多可以联网的屏幕,从电脑屏到电视大屏,从手机屏到手表小屏,从电梯的智能广告屏再到家里的智能相框等等。甚至有许多家用电器也被物联网化,比如联网的早教机、会与人对话的智能音箱、能点歌的智能冰箱等等也陆续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设备都连着网,都连着云,只要它们的用户足够庞大,都可以被我们称之为“新兴媒体”。
对于车载广播这个传统媒体,其目标听众是车上的人群,其音频传输依托的是传统的调频、中波等等发射技术。传统广播也正在被数字传输技术的变革悄然发生着改变,未来车载广播将以一种全新的业态呈现。
一、终端数字化
都说车轮子拯救了广播,因为这二十年来,中国汽车市场飞速发展,驾车人群猛增。行车途中,驾驶人员得用眼睛看路、用手把握方向盘,所以只能靠耳朵听信息,广播就成为车上人群唯一可以选择的媒体。并且,因为无线数字传输的成本问题,车载音频传播没有被数字化,传统广播才有可能在众多的媒介中,占领车载人群中绝大部分的市场。
不过“车联网”这只猛兽,迅猛来袭!2010年,“车联网”一词第一次可以从百度词条上被搜索到;2012年,德国宝马公司就把汽车和互联网音乐的结合场景呈现在推出的概念汽车上;2013-2014年,苹果公司发布CarPlay车载系统,谷歌发布安卓车载系统Android Auto。随后,通用汽车的OnStar、福特汽车的SYNC、丰田汽车的G-BOOK以及宝马公司的iDrive系统相继问世。中国自主品牌也不甘示弱,上汽集团的inkaNet、长安汽车的InCall、吉利汽车的G-NetLink陆续推出,2018年,华为公司推出了基于5G技术的车联网平台OceanConnect。此外,中国BAT三大互联网巨头也纷纷进军无人驾驶领域,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在2018年7月实现量产。
如果说汽车厂家前装的智能大屏和无人驾驶离市场全面铺开还很远的话,这三年火爆的智能后视镜同样以一种智能小屏幕的方式成为汽车的一部分,抢夺汽车智能大屏的发展窗口期。参考相关硬件芯片厂商销量,2018年智能后视镜市场总量超过1400万台,基本与传统导航(包括安卓大屏机)市场容量持平[1]。这些汽车智能后视镜通过物联网卡与云端相连,目前已经可以实时导航、查询在线信息、收听网上音乐等等基础的功能,随着互联网应用开发公司的逐步介入,更多适用于行车途中的车联网APP应运而生,为车上的人员提供各种及时的资讯和便利的服务。车联网的到来,必然导致传统车载广播的边缘化。
二、内容数据化
因为传输技术的根本性改变,原先的模拟信号变成了数据信号,本质上导致原先的音频流必须数据化。数据化的同时,用户从原先只能顺从时间线选台收听,变成了从云端内容库中检索式的收听。这个本质的改变将会完全颠覆原先传统车载广播的传播方式。以前是主持人想说什么说什么,想播什么就播什么,听众只有几种选择;而未来的数据化广播,是用户想听什么内容就在行车途中通过语音来检索什么内容,甚至车联网的技术完全可以提供类似“今日头条”的算法,根据用户的收听大数据,精准推送用户想要的音频内容。
比如现在传统广播最赖以生存的路况播报,正在被高德地图、百度地图这样的地图公司所提供的“实时路况”所取代,更致命的是,这些地图APP可以提供给用户精准的所需的路况信息并且方便地提供最便捷的行车路径,而不会像传统电台一样,播报听众不关心的远在几公里以外的无关的路况。再比如音乐节目,车联网下的音乐服务同样是符合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相关的软件技术将会根据用户的大数据分析、根据出行时间、出行的场景提供不同风格的音乐内容。也不会像传统电台一样,主持人播放的是他自己设想的“听众喜爱的”音乐。对于新闻音频节目,未来同样会被碎片化,并被注明带有多个关键词的“标签”,供系统精确推送或者用户按需检索。
制作短音频产品,广播人有优势,是强项。要鼓励电台的主持人组件工作室,利用自身优势和节目资源,创作生产短音频产品,推送到新媒体平台,聚集形成新的用户圈,打造广播的新媒体生态圈[2]。上海东方广播的阿基米德、江苏广播中心的大蓝鲸在这个方面均有大胆的尝试和宝贵的经验总结,它们若与车联网相结合,将产生重大的化学性改变。
三、听众用户化
新兴媒体基于数字传输技术,用户在其平台一举一动是完全可以被采集的。随着用户数量的扩展,用户在平台的交互次数越来越多,用户的姓名、性别、位置信息、浏览习惯、消费习惯等等重要数据,统统被采集。这些大数据再被分析,用户画像也越来越清晰。一方面,新媒体平台利用大数据更精准地为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另一方面也为广告主提供了更为精准的广告营销。而这些,是传统的广播依托音频发射技术完全做不到的。当前的电台,只能描述自己的听众的模糊画像,是一个群体,比如,“私家车群体”、“的士车主”、“高校学生”……没有听众精准画像,就无法提供精准的信息服务和广告服务。
福建广电广播传媒中心于2016年底上马“广电+车联网”项目,2017年该项目研发的产品——广电车盒子(1.0版云后视镜)面市。车主通过该智能后视镜,采用语音操控,就能实现多项与传统广播的交互功能。比如:实时抓拍视频上传、给电台主持人留言、参与电台秒杀活动、给主持人点赞打赏等等。而这些丰富的功能,车主要绑定车牌、车型、手机号码,并且共享位置信息。因此,电台就可以采集到各项数据,特别是详细的用户基础特征数据、收听数据、互动数据等等。这些原先模糊的听众,通过使用智能硬件,电台将他们数据沉淀下来,转变为一个个清晰的个体。
四、互动智能化
相比报纸和电视,广播与受众的互动较为及时和方便。从给主持人写信,到用电话参与广播直播,再到微博微信参与互动,广播完成了从无声到有声,从有限参与到无限参与的转变。尽管现在有了微信摇一摇、喊红包等最新的广播互动方式,但是车联网时代的广播互动模式将大大超出人们想象。
这种想象不是天花乱坠的,是基于智能车联网硬件提供了全新互动模式的基础。前面提到的福建广电的车联网产品“广电车盒子”,用户只要在开车时,对着后视镜喊一句“我要抓拍”,一段包含口令前10秒与口令后5秒的视频就会自动上传到广电车联网后台,可以根据接口需求,传输给导播和主持人,也可以传输给交警或者保险公司。如果这是一段有价值的视频,电台可以通过后台,把爆料奖金直接发到用户手机上。同样,把爆料奖金替换成商家的奖品或者优惠券,就变成了一种新型的广告服务。
再比如车盒子现在已经拥有的秒杀功能,电台搞秒杀送奖的互动,用户只要喊“我要秒杀”,就可以根据所有参与者的时间先后或者设定的排序数字获得奖品,公平公正公开,并且结果实时告知。这个奖品如果是个商家的现金券,又可以通过绑定的手机,让用户到线下直接消费。最新版本的车盒子系统,已经开发完毕对电台主持人的打赏功能,电台的主持人可以不必再羡慕手机视频直播APP里的那些主播,只要做好节目,同样可以获得听众的鲜花和赏金,内容付费在广播端就得以实现了。
所以,在“广电+车联网”的场景里,节目、营销、广告都可以采用全新的互动模式,更加方便、更加智能。
五、传播精准化
如前所述,因为听众被用户化了,每个听众都是清晰的个体,每个人的需求都是明确的、个性化的。车联网的内容提供方和服务提供方,就可以根据这些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精准的内容和服务,这种传播不是原来模糊的针对群体的传播,而是针对个体的非常精准的传播。路况如此、音乐如此、新闻如此、广告也如此。
著名广告大师约翰·沃纳梅克提出“我知道我的广告费有一半浪费了,但遗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费了。”这是广告业界像“歌德巴赫猜想”一样的难题。当前的传统广播广告就是简单的15秒或者30秒等,广而告之,所有正在听同一个调频的车友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广告,没有个性化的推荐。而车联网系统将使广告精准化,这是广告主最核心的需求。
广电车盒子已经在精准广告方面做出了尝试。一个经常在电台参与旅游节目听友,就会收到某个景区的广告;一个经常参与美食秒杀活动的听友,就会收到餐饮商家投放的广告……另外,广电车盒子还基于用户的位置信息,开发了LBS(基于位置的服务)广告,当目标用户行驶入广告主设定的某一个商圈的范围的时候,用户将收到特定的优惠券。
随着车联网用户数据越来越庞大,并且各大互联网公司之间用户数据的相关性同步,用户画像就会越来越清晰。从此,广告不再是广而告之,而是满足用户消费需求的一条信息。传统车载广播已经拥有庞大的车上听众人群,只要在车联网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积累用户大数据,未来的精准广告市场将不可估量。
六、盈利多元化
传统广播跟电视、报纸一样,有自己独立的传播闭环和商业闭环,有专业的内容生产、有垄断的传播渠道、有强大的营销团队。盈利模式清晰:制作优质内容——吸引更多听众——销售时段广告。这种传播模式和商业模式在数字化的车联网时代将坍塌:垄断的电波渠道被开放的数字平台取代、专业内容生产被UGC(用户生产内容)取代、贩卖时段被效果付费取代。当传统的内容生产不能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的时候,受众选择个性化的数字频道,受众分散导致传统广告效果大打折扣。广告大幅度的下滑,直接影响到电台的运营和生存。
手机端一些音频APP已经实现了内容付费的模式,比如懒人听书、喜马拉雅等多个音频APP都有付费的音频节目。我们可以判断,内容定制和内容付费将是“广播+车联网”时代一种主流的盈利模式。广电车盒子在这方面也有尝试,其系统参考手机端视频直播的模式,给用户提供了点赞、打赏的功能,用户可以给喜欢的主持人点赞送花,也可以直接通过付费的方式给这个主持人或节目打赏。随着体制机制改革的深化,主持人可以以工作室的模式跟媒体机构分润,双方共赢。随着车联网用户的进一步扩张,数字化的音频内容将满足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内容付费必然成为下一个超大的市场。
除了内容付费模式外,基于车联网平台给用户提供本地化的服务,也将给传统广播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服务型的节目目前在广播节目中占了很大的一个比重,出行、美食、爱车、生活方方面面的问题,听友都可以在广播的平台上进行交流和互帮互助。可是这些重要的生活信息无法在广播平台沉淀下来,个性化的需求也无法得到跟踪和直接的落地。有了“广电+车联网”平台,基于用户的大数据,电台可以更为便捷的整合用户资源、专家资源以及传统广告客户的资源,通过某些车载APP和手机APP,实现服务落地并且实现在线收费[3]。未来,电台通过车联网可以整合汽车维修保养、加油、高速ETC、保险施救等等多种服务,既可以给用户提供更多优惠和便利,又可以通过分润的模式实现多渠道的创收。
注 释:
[1]汽车智能后视镜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及行业市场分析[EB/OL].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42440995810055459&wfr=spider&for=pc.
[2]潘新.车联网给传统广播带来的机遇和挑战[J].中国广播,2015(5).
[3]唐征宇.车联网时代,车载广播媒体大有可为——以“广电车盒子”项目为例[J].中国广播,2018(3).
【责任编辑:肖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