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介素养对九零后外来
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的影响
张学波,唐瑀临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 广东 广州 510631
摘 要:90后外来务工人员,或者说新生代农民工,当前已成为中国经济建设中的庞大群体,但却总是徘徊在主流文化边缘。而智能手机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的提升有助于外来务工人员进一步通过网络媒介融入城市社会生活,因此他们网络媒介素养的水平直接影响着了解和融入城市的程度。本研究以广州市“90后外来务工人员”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媒介素养的网络媒介使用、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生产、社会交往、社会协作、社会参与等六个维度进行测评,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分析了该群体的融入城市现状,并进一步分析了该群体网络媒介素养与其城市融入程度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帮助90后外来务工人员提升网络媒介素养并促进其融入城市的相关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网络媒介素养 90后外来务工人员 新生代农民工 城市融入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同时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措施让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这使得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当前面临的各类问题受到了普遍地关注。根据国家统计局在2018年发布的《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1]显示,2017年我国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农民工占到全国农民工总量的50.5%,占比首次过半,已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但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显示,大批长期进城务工的农民工中只有38%认为自己是“本地人”,他们对于自己所在的城市归属感较弱,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因而如何使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尽快融入进高速发展的城市社会,已经成为了一个大而难的社会公共议题。
根据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显示,我国当前互联网普及率已接近六成,与此同时已有89.6%的进城农民工户能够通过计算机或手机上网。不断扩大的互联网覆盖范围和不断降低的上网门槛提供了一个加速弥合外来务工人员和“本地人”之间“鸿沟”的机会,因此探究该群体在网络媒介素养上的表现与他们城市融入进程之间的关系就成了改善城乡人间“沟壑”的关键步骤。而广州作为我国外来务工人员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对该城市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网络媒介使用素养和城市融入进程的相关性研究结果也颇具参考价值。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国内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进程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和青年研究领域,缺乏传播学和媒介素养视角实证研究,本研究试图从网络媒介素养视角,聚焦广州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群体,考察该群体的网络媒介素养及其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进而探索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优化路径。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在相关学者对媒介素养基本概念和维度研究基础上[3][4][5],将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网络媒介素养测评维度分为网络媒介使用、网络信息消费、网络信息生产、社会交往、社会协作、社会参与等六个方面;基于张文宏、雷开春对于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测量维度指标体系的研究[6],本研究从经济融入、社会融入、文化心理融入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城市融入程度的指标体系。综合国内外研究[7][8],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收集探究广州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在网络媒介素养上的表现及其城市融入的程度,分析不同方面的网络媒介素养提升对该群体城市融入程度的影响,并验证其关系。
本研究在广州多个农民工数量聚集的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如汽车客运站、城中村、工业园区等区域,同时也在网络上进行了问卷发放与回收,最终获取有效问卷301份。除此之外本研究还对12名符合本研究调查对象特征的九零后外务工人员,广州市来穗局、广州市农民工博物馆等相关单位的工作人员,以及对本课题有深入研究的专家教授分别进行了访谈,辅以深入调查外来务工人员的城市融入状况及了解政府在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在城市融入过程中扮演的角色,以期进一步寻求促进该群体的城市融入路径。
三、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网络媒介素养现状与城市融入的关系
(一)网络媒介使用:提升难度小,促进经济层面融入
手机以77.56%的占比成为当前广州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最主要的网络接触媒介,因此网络媒介,尤其是智能手机,在外来务工人员群体中拥有传播渠道优势。并且该群体中的大多数能较为熟练地掌握网络媒介使用方法,媒介使用素养也是六个素养中最易提升的一个。除此之外在对调查结果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后发现,网络媒介使用素养得到提高,相应地该部分人群的收入水平、购房意愿都有所提升,即其水平提升对外来务工人员经济面貌的改善有较大作用。
(二)网络信息消费:初具信息批判意识,有助于收入提升和获得身份认同
在关于“对于网络信息真实性的看法”中,仅有1.92%的受访者认为网络信息都是真实的,他们对待网络信息的态度基本是:不全相信新闻并很少转发网络信息,可以看出大多受访者对网络信息已具有初步批判的眼光。但由于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阅历较少,教育知识水平普遍不高,他们辨别虚假网络信息及深入思考的能力仍旧较弱。但如能提高他们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和对信息的辨识、分析与批判能力,对于提升其月收入会有所帮助,该群体在所在城市安家落户的愿望也会随之增长。
除此之外,信息消费素养的提升有助于其更好地获得新城市中的身份认同感,在心理层面更积极地融入该城市。因此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的媒介素养提升活动可以参考该角度来开展。
(三)网络信息生产:生产积极性与内容质量都不高,与城市融入缺少显著相关性
在网络内容参与方面,包括参与评论、制作小视频、创作文章等,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表现出较低的热情,选择“经常发布自己的原创内容”的被调查者只占到了7.69%的比例,他们多数时候仍只选择作为受众参与网络信息传播。深究其参与性低下的原因,主要是制作时下热门网络内容,如短视频、自媒体文章等,对其仍存在一定的制作门槛,再加上他们在制作内容上存在同质性强、缺乏理性、自娱性强等特点,生产出的内容质量普遍不高,因而难以引起广泛关注,这大大地降低了他们参与网络内容生产的积极性。在对网络信息生产和城市融入三个层次九个指标进行交叉分析后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信息生产素养与城市融入的三个层次也无显著相关性。
(四)社会交往:群体城市适应力得到增强,但仍存在心理隔阂
在本研究中对网络媒介素养各维度根据问卷收集结果进行赋分分析,得出社会交往素养的分数最高,为3.73。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在尊重他人的表达权利、隐私权、知识权方面。78.21%的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在受访时表示在参与网络媒介活动的过程中基本会遵守日常道德规范,自觉维护网络环境,并不会因为网络社区的匿名性而不受约束。社会交往素养的提升意味着该群体能熟练运用社交媒体拓展自身的交际圈,维护人际关系,从而更好地在文化心理认同层面融入所在城市的生活。但在与本地人交往时的平等感和作为本地人的身份认同感两方面,社会交往素养没有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
(五)社会协作:作用于培训参与意愿,进而增强该群体经济融入程度
社会协作素养的提升表现在通过网络媒介讨论工作事宜,达成有效的合作。研究显示,良好的媒介协同工作能力通过培训加强与人合作的能力,进而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主动参与培训的自我提升意愿,从而能够增强自身的经济融入程度。
但从使用目的上看,广州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上网的最主要目的还是社交和娱乐,虽然他们中的一部分会利用网络媒介平台进行学习,但使用频率较低,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的自我能力提升意识仍旧较弱。本次分析结果还显示,“学历”与“使用网络媒介进行自我提升的意愿”呈正相关关系,因此加强教育对于提升外来务工人员媒介素养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社会参与:自身权益相关议题参与积极性高,培养“主人翁意识”从此开始
有58.33%的受访九零后外来务工人员表示出参与网络社交和社会公共事务讨论的强烈意愿。尤其是在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时,他们中有很多人会通过网络媒介寻求维护自身权益,该群体已具有一定网络事件参与意识和维权意识,并充分意识到自己在言论自由方面所拥有的权利,这对于他们对自身的社会定位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因此提高该群体的社会参与素养,能够明显而有效地从社会和心理层面上提升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但在信息关注方向上,这些外来务工人员更加偏向于关注家乡的各项信息,而疏于关注广州本地政策,对于职业相关资讯的关注也较为随意,这也是造成他们自身心理上难以融入本地城市的原因之一。
四、基于网络媒介素养提升的九零后外来务工者城市融入策略建议
本次研究结合广州市外来务工人员的实际网络媒介素养调查情况和各媒介素养与城市融入程度之间的关系,提出以下加快外来务工人员融入城市的建议与对策。
(一)经济融入:政府牵头主导,重点培训媒介使用和信息消费能力
收入水平是驱动农村人口背井离乡来到新城市务工的原动力,更是经济融入的主要指标,而根据本研究数据显示,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的经济融入程度处于三个融入层次中的最低水平,该融入层面亟待提高。提升网络媒介使用能力、信息消费能力和社会协作能力可以帮助九零后外来务工群体借助媒介获得更多的资讯,并从中筛选出有效信息,还有助于提升工作效率,从而获得更高的工作主动性。这无疑有助于提升他们的月收入,帮助他们稳定工作,进而提高该群体的经济水平。因此建议政府牵头并协调各部门和社会力量,以培训为主导,开办系列培训课程,同时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提升外来劳动力素质,综合促进该群体素养的提升,切实帮助外来务工人员提升运用媒介的能力,使其获得高质量的就业、创业帮助。
(二)社会融入:社会参与素养提升可改善外来务工人员自我定位
社会融入强调的是农民工在社会交往、社会参与、政治参与等方面的融入,是农民工城市融入程度的显性指标。从数据上看,社会参与素养是与社会融入层次关系最紧密的媒介素养指标,换言之提升该群体政治和社会效能感,需要从提升其社会参与素养入手。因此社会应鼓励外来务工群体积极行使自己的言论自由权利,并帮助其提高公民身份意识认同,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利用当前新媒体技术提供便利渠道,引导他们参与到新城市的社会事务治理当中来。本地居民也可以积极地与该群体进行互动,帮助他们逐渐消除复杂的边缘人心态。与此同时,新生代外来务工人员自身也更应该积极地通过网络媒介平台,关注所在城市的各类信息资源,主动地参与到城市活动与生活中。
(三)文化心理融入:媒介使用拓交往,社会交往增联系,社会参与作主人,三管须齐下
文化心理融入指的是对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社会理念的理解和认可程度,是外来人口融入城市程度的隐形维度,更是城市融入的最高层次。媒介使用、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三种能力对文化心理融入都有较为明显的影响。也就是说该群体可以通过积极运用网络媒介维护和拓展交际圈,维护人际关系,并参与到公民治理事务中,进而在城市生活中获得自信自尊,融入所在地。因此政府与社会组织应多关注来自新生代农民工及其子女的社会交往和媒介使用问题,并主动提供帮助。限于自身身份,他们往往与本地人交流有限,而增加媒介交往活动,浏览与所在城市相关的社会文化信息,都能刺激他们加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除此之外,号召当地城市居民尊重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基本权利,努力共同消除其心理隔膜,开展相关的社区活动是比较容易实施和具有良好效果的一种办法。
注 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7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N].中国信息报,2018-04-28(0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43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2019-02
[3]张学波.国际媒体素养教育的课程发展[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
[4]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52-60.
[5]欧庭宇.中国新生代农民工媒介素养探析[J].电视研究,2016(11):45-47.
[6]张文宏,雷开春.城市新移民社会融合的结构、现状与影响因素分析[J].社会学研究,2008(5):117-141.
[7]杨英新.城市融入之推手:新生代农民工的网络媒介素养[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2,26(2):81-85.
[8]Komito L.Social media and migration:Virtual community 2.0[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1,62(6):1075-1086.
作者简介:
张学波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唐瑀临 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研究生。
【责任编辑:肖玉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