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engquanhong

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路径


郑全洪

莆田市广播电视台仙游记者站 福建 莆田 351100



摘 要:现代移动信息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得到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大量的新闻信息充斥着受众的眼球,基层记者作为新闻报道的关键主体,其专业业务能力和整体职业素养的提升尤为重要。因此,本文试从基层记者新闻采编业务能力提升着手,分析电视媒体基层记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提升其新闻采编能力的有效途径。抛砖引玉,望对电视媒体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的提升有些帮助。

关键词:基层记者 新闻采编能力 提升路径


近年来,我国现代科学技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发展,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传统电视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电视作为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主流媒体,在引导社会舆论导向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绝大多数基层记者采编能力偏低,尤其是新入行的记者。同时,传统电视媒体受到新兴网络媒体的冲击之后,大部分电视媒体过于重视开发建设新的平台,而忽视了技术人才、机制体制的发展创新,直接导致电视媒体基层记者缺乏高超的采编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在新形势下应当具有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新要求,指出新闻工作者“要提高业务能力,勤学习、多锻炼,努力成为全媒型、专家型人才”。

一、电视媒体基层记者新闻采编业务范畴

电视媒体基层记者的新闻采编业务主要包含对新闻线索的真实性和实效性进行收集、验证、策划、采访、编辑加工以及审核发布等等。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全球性趋势。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新时代,新闻采编方式、传播渠道、产品形态等发生了深刻变化,只有成为全媒型、专家型的新闻工作者,才能适应新兴媒体即时传播、海量传播、互动传播的特点;才能综合运用各方面知识精准把握热点问题,深入解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全面准确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广大受众对主流媒体的声音心悦诚服,在舆论引导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二、电视传媒基层记者新闻采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新闻采编敏感度较低

在传统的新闻采编过程中,基层记者普遍存在新闻敏感度较低,无法抓取新闻焦点的问题。当前,我们大力提倡新闻工作者“走转改”,意在号召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俯下身、沉下心,了解基层人民群众的生活,获取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与素材。因此,作为基层的新闻工作者,要切实坚持“三贴近”原则,把肩上的镜头、手中的话筒对准群众,倾听他们的呼声、反映他们的诉求,在基层在群众当中捕捉新闻的热点焦点,实现媒体始终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二)新闻采编形式较为单一

从传统电视媒体新闻报道中不难发现,绝大多数基层新闻记者一直保持传统的采编习惯,缺乏创新意识,新闻报道都是根据固定的方式进行写作编辑,新闻报道毫无新意,同时,大部分基层记者忽视了新闻线索的独特性,在对待不同采访题材时运用的采访方式大致相同,新闻宣传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新媒体技术发展的要求,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新闻价值也就大打折扣。

(三)基层记者采写能力偏低

记者的专业业务能力和整体职业素养是确保新闻报道真实性和实效性的重要保障,当前,基层电视媒体记者专业业务能力和整体职业素养普遍偏低。现代电视媒体发展建设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记者业务能力的提升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有些基层媒体记者职业门槛较低,电视媒体记者的专业业务能力难以保证。与此同时,基层媒体单位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不够合理,缺乏新的人才激励机制,旧的机制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放松了对记者业务能力的要求。

三、电视媒体基层记者新闻采编能力提升的有效路径

党媒姓党。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基层记者不仅要具备高超的新闻采编能力,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宣传的思想和论述指导工作,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适应新兴媒体发展要求,完成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使命。

(一)走进基层、练就“四力”,提升新闻敏感度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调查研究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是新闻工作者成才的根本途径;只有坚持调查研究,才能把自己锻炼成思想端正、作风扎实、业务过硬的新闻工作者。”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华社调研时语重心长地对采编人员说:“基层干部要接地气,记者调研也要接地气。”

因此,电视媒体基层记者务必要走进社会基层,深入调查研究,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提升对新闻的敏感度,才能够精准地选取切合基层生活实际的新闻线索、新闻素材,发掘新闻事实,捕捉新闻亮点。正所谓“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实际工作中,基层媒体记者只有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进行体验,重视和乡村受众的沟通和交流,才能够进一步了解基层百姓的实际生活需求,才能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反映民情,从而更好地在新闻报道中展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新闻记者在深入基层生活体验中锻炼自身的新闻敏感程度。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新闻敏感度是要在反复的实践中才能得到提升。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人们工作、生活的方式和习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基层新闻采编记者只有在定期或不定期的基层走访中才可以全面掌握受众所密切关心的社会问题,或是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和困难,记者可以根据受众的实际需求对焦点热点进行报道,进而为受众提供有力的帮助。与此同时,这一过程中能够有效培养记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工作能力,能够帮助其在细小的事件中发掘有价值的东西,有利于从根本上提升基层记者的新闻采编工作能力。例如,我们的记者在乡下朋友家做客闲聊时获悉,果农要扩大文旦柚的种植面积,因为没预定,几经周折,通过关系才能买到苗木。近年来,当地文旦柚行情猛涨,群众看到了文旦柚的市场潜力,纷纷将低山林地的巨尾桉砍掉改种文旦柚,全县扩大种植面积近万亩,文旦柚苗木供不应求,记者敏感地发现这是条“活鱼”,写成《买柚苗还得“开后门”》《仙游:低山林地变果园》《大济农民不忙过节忙生产》等系列新闻,很有可看性,社会反响很大。

(二)加强学习、转变文风,提高基层记者的写作能力

“互联网正在媒体领域催发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新闻报道的受众已经不再是某个特定的群体,而是面对有着不同兴趣爱好、生活习惯的不同学历、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群体,因此,我们的报道要力戒千人一面,千文一面,要形成有个性、有特色的语言风格。

近年来,新闻战线提倡“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这既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又是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不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里的“笔力”就是指写作能力。所谓提高笔力,就是要讲究新闻报道的语言表达艺术,要少一些臆断和结论,多一些调查研究和分析;少一些大话空话,多一些真情实感;少一些说教道理,多一些鲜活的事实事例。报道老百姓的事情,要用喜闻乐见的形式、通俗易懂的语言,少一些“政治味”,多一些具有家乡泥土气息的文章。新闻报道如果不能做到以实信人、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就会招致受众的反感,甚至抛弃,就会失去新闻传播的社会价值。

新闻报道,特别是电视新闻报道改进文风,还要求新闻记者在写作时力求做到短、实、新。短,就是要力求观点鲜明、重点突出,要言不烦、意尽言止,不能有意无意地在报道中添枝加叶,面面俱到;实,就是要讲事实摆道理,有感而发、触景生情;新,就是要力求别具一格、新颖有创意。

(三)借助新媒体优势,增强记者新闻采编的创新能力

随着移动互联网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新媒体的迅速发展,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受到极大的冲击,因此,电视新闻媒体务必要加强对基层记者新闻采编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闻宣传是否善于创新,是否能够做到常做常新,是其发展壮大、保持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总书记的话为新闻宣传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强调了创新是新闻宣传事业发展壮大的核心关键。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的创新。新闻记者要与时俱进,改进创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我们要改变自己长期以来对会议报道、主题报道、成就宣传、典型宣传等的格式,让受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

基层新闻报道工作中,由于基层关注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如果发生重大事件,各大新闻媒体均会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要想获得受众的关注和认可,基层新闻记者在新闻内容和报道方式上一定要有创新的意识,具有独特的视角和报道风格。因此,新闻记者一定要格外重视新闻同质化问题,积极利用各类采访方式来提升新闻的可视性,也可以采用多类型采访方式穿插进行采访报道,基层新闻记者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在后期编辑制作过程中介绍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充实报道内容,增加信息量,增强画面的多样化,提升传播效果,吸引更多的受众。

四、结语

随着现代信息传播途径的多样化,基层电视媒体要想在众多竞争中牢牢占据主流地位,基层新闻工作者务必要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实际,练就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提升新闻敏感度,提高写作能力,改变文风、转变报道风格,与时俱进,主动融入,勇于守正创新。只有这样,我们的基层媒介才能发展壮大,才能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王际凯.时政报道文风改进浅析[J].新闻前哨,2018(10).

2.陈治中.练就“四力”基本功 建设过硬的新闻队伍[J].中国地市报人,2019(10).

3.黄云鹤.用高品质新闻讲好新时代故事——中国新闻奖评奖归来的思考[J].北方传媒研究,2019(2).

4.张新义.新闻工作者如何练就“四力”[J].新闻研究导刊,2019(6).

5.黄珊.“五个着力”占领新的舆论场[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02-20.

6.肖文红.新时代新闻舆论人才队伍建设的风险挑战与创新路径[J].攀登,2019(10).

7.李宁波.加强调查研究 引导社会舆论[N].山西日报,2019-01-29.


【责任编辑:温华英】

目录